民團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 籲適時抒壓、勿將心病污名化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少子化趨勢下,青少年輕生事件卻增多,民間團體公布去(2024)年10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新聞,發現可分為心理健康新聞、校園暴力,以及數位性暴力3大類。精神科醫師直言,心理問題肇因於家庭,惡化於學校,顯現於社會,需要多管齊下改善,而青少年也要學會面對和抒發壓力。
新北市某國中割頸事件,新北地院去(2024)年9月一審判處持刀殺人的郭姓男學生,與林姓女學生,分別是9年與8年的有期徒刑。
民間團體公布去年10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新聞,3件有關校園暴力,除了割頸事件,還有國中生霸凌國小學童,以及教師上課時遭情緒失控學生叫囂拉扯;而心理健康部分,分別是輕生以及情緒障礙,和17歲憂鬱症少女落軌事件等新聞事件;另外,數位性暴力新聞也有3個案件入選。
民間團體指出,成長中的青少年面對課業壓力、數位科技、社群媒體人際關係等多重複雜課題,容易導致心理壓力,呼籲家庭、學校、與社會大眾,都應該一起重視此趨勢;也要引導青少年,能夠面對和抒發自己的壓力,更要避免將心理疾病污名化。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馮燕呼籲,「各種其實也都是成人社會,製造出來產製出來的這些內容,讓他們徬徨、無所依的狀況之下,要讓他們得到一個明確的幫助跟指引。」
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董事楊聰財指出,「現在的家庭裡面,很多家長可能就覺得交給學校就好,那結果反而家庭功能不彰。然後學生覺得,我家裡都不了解我,那我怎麼辦,那就惡性循環了。」
專家分析,在臨床常見青少年心理壓力來源,最多為課業壓力;其次是人際關係,尤其社群網站發達,也容易讓青少年迷失自己,呼籲家長要多陪伴與傾聽,政府要能給予學校更多資源,強化校園霸凌防治與學生輔導機制,讓社會對青少年的支持系統更完善。
※珍愛生命 生命線專線:1995
楊宜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