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性經常薪水連3年負成長 美容美髮無到3萬6
擔任美髮師近40年的Andy,本身也是髮廊經營者,除了髮型設計、頭皮檢測,連洗頭也得自己來。Andy透露,近幾年連就讀美髮業的學生,都有遞減趨勢。
髮廊經營者兼設計師,Andy Lin表示:「美容美髮界啦,已經沒有人要做美髮這一塊,因為它真的很辛苦,你要達到四萬塊以上,真的可能比較難。」
主計總處,10號公布3月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統計結果,以行業別來看,金融及保險業將近6萬9千元,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則是67058元,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也有5萬4千元起跳,不過,反觀其他服務業,像是美容美髮按摩,則是35742元,住宿及餐飲業則不到3萬5千元。
臺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到了那個比較有成長性的產業,去工作的話,你的薪資就會增加很多;那如果你是到那些,沒有什麼成長的產業去工作,你的薪水就沒什麼增加。這個是一個新的趨勢,就會造成整個薪資的高低,高薪跟低薪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示:「中產階級的陷落的這個情形,出現在這個低薪以及薪水凍漲,又負債的一個狀況下,可能就會導致所謂的,隱性貧窮的一個窘境出現。」
人力專家提醒,科技、金融業持續高薪,但內需產業卻低薪化。如果以主計總處公布,今年1到3月的經常性薪資,是4萬6030元,年增2.25%。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萬3099元,年減幅度為0.09%,等於連續三年都是負成長,顯示國內企業的加薪速度,遠遠跟不上通膨。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最主要的連續三年(負成長)的部分,還是受到物價比較偏高的影響。」
專家認為,低薪加上通膨問題,會讓消費意願降溫,也會剝奪民眾生活幸福感,阻礙企業營運績效和國家總體經濟表現,要如何解決薪資差距拉大?政府得審慎思量。
游騐慈 郭俊麟 林志堅 臺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