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借鑑白蟻造窩精進環保建築 瑞典建築師盼調節溫度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提到白蟻,許多住過老舊木造房屋或是使用木材家具的民眾,可說是恨得牙癢癢。白蟻侵蝕破壞房屋與家具結構,經常會危及人們的安全。但白蟻建造蟻窩的方式卻引發不少建築設計師的興趣,希望能從中獲得靈感,讓環保綠建築的層次更為精進。

放在實驗室桌上的這些結構體,是以3D列印製造出來。瑞典隆德大學建築講師安德林,正透過實驗尋找更節省資源的建築結構與工法。而他的靈感來自於許多人聞之色變的白蟻。

安德林曾經走訪印度以及非洲南部的納米比亞,詳細觀察各地的白蟻窩建造過程。他把帶回瑞典的樣本,用電腦斷層掃描觀察內部結構。

瑞典隆德大學建築學講師安德林指出,「白蟻一般都以泥土和黏土來築窩,但它們也與菌類共生,它們建造的結構稱為『真菌窩』,材料包括腐朽或死亡的木頭還有菌類。它們猶如3D列印般建造這些小型結構。」

基本上,地球除了南極之外,幾乎都可能看到白蟻的足跡,不過以熱帶和亞熱帶的數量最多,物種多樣性也最高。這些地方常見到的白蟻窩,高度從幾十公分到幾公尺不等。而最讓建築專家感興趣的,是內部結構調節溫度與濕度的原理。

白天時,白蟻窩的外部通道比內部通道更快變熱,沖走含有二氧化碳與甲烷的熱空氣,同時引入溫度較低的外部新鮮空氣。晚上的氣流就顛倒過來,冷卻較快的空氣從外部流入白蟻窩裡。

安德林強調,從白蟻窩到可供人類居住使用的建築,目前還處於實驗階段。畢竟現代建築除了強調節約能源,還必須顧慮安全性,以及取得建築材料是否容易。因此這些從白蟻窩得來的靈感要付諸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