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領先自製超導量子電腦 和一般電腦有何不同?

2019年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台20量子位元的商業化量子電腦「IBM Q System One」,其後IBM也陸續在德國、日本安裝量子電腦。英國、南韓、俄羅斯、德國等國也投入大量資源開發自製量子電腦,許多科技趨勢報告也將量子電腦的相關技術發展列為年度突破,一場量子科技競賽已然開始。
去年中研院突破瓶頸,成功打造出台灣自研自製的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並於本(1)月中旬開放計畫合作者連線使用,未來將和產學研界合作,持續研究、提升研發更高性能的量子電腦。
超導量子電腦是什麼?
科技部科普網站科技大觀園說明,量子(Quantum)是一種物理學概念,可以用來描述物質和能量。
而量子電腦的基本運算單位「量子位元(qubit)」,就是利用量子疊加狀態和量子糾纏等量子特性,讓單一量子同時處於兩種物理狀態,且2個量子間必須形成聯結,讓2個量子即使不在同個空間,也可以即時互相影響。
有別於傳統電腦以0和1來進行運算,量子電腦具備的特性讓它可以進行平行運算,為電腦的運算能力帶來革命性突破。
2019年Google在期刊《Nature》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開發的53量子位元量子電腦Sycamore(梧桐樹),只需要200秒就能夠完成世界上最好的超級電腦要運行1萬年才能完成的運算任務。
量子電腦如何運算?
不論是電子、離子或光子,只要能夠達到上述的疊加和糾纏狀態,都可以被稱為量子位元,因此目前常見的量子運算方式共有量子點(quantum dots)、離子陷阱(trapped ions)、超導迴路(superconducting loops)、鑽石空缺(diamond vacancies)和拓撲量子位元(topological qubit)5種方式。
主流的「超導迴路」與前景看好的「量子點」都需要在接近絕對零度(-273.15°C,熱力學的最低溫度)的環境運行,讓每個原子的平均動能維持在極低的狀況,避免破壞其他量子態,但也因為它的運行環境與日常生活差異巨大,材料特性會完全不同,必須重新進行開發。
此外量子的不確定與不穩定性,讓它很難觀測,即使以前述的低溫來避免互相干擾,仍會出現一定的錯誤率。但若該量子電腦的運算力超過50量子位元的話,以現行的電腦技術無法得知錯誤,因此必須仰賴量子電腦重複運算來檢查計算結果。
量子電腦能做什麼?
現階段的量子電腦發展重點並非取代位元電腦,而是利用其驚人的運算速度,處理超級電腦無法解決的難題,例如提升機器學習,應用在發現疾病、化學、製藥、金融、交通或天氣觀測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