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擬訂條款 國內環團盼台以觀察員參與

林靜梅 謝政霖/綜合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全球塑膠公約第3次談判,本週起在肯亞首都奈洛比登場,將致力制定出全球第一個抑制塑膠污染「有約束力的條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此次除了關注減塑與回收再利用,更要聚焦討論源頭減量。國內環團發布聯合聲明,期盼大會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避免成為公約的法外之地。

食衣住行,民眾生活幾乎脫離不了塑膠製品,塑膠難以分解,廢棄物不只污染陸地,更流入海洋,危害生物。

國際環保人士現身,在奈洛比舉辦的全球塑膠公約第3次談判會場外,高聲呼籲減塑勢在必行,「我們要求塑膠生產減量,投資於再利用。」

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膠垃圾,回收率不到1成,至少1400萬噸流入海洋,各國代表希望制定出全球抑制塑膠污染「有約束力的條款」,呼籲各國重新思考、源頭減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英格安德森表示,「它是關於徹底重新思考,我們如何使用塑膠,我們需要更少原始材料。」

不只針對消費端,更要處理製造端,國內9個環團發表聯合聲明,呼應大會訴求,強調台灣石化產業出口占7成,是全球塑膠進出口貿易的前10強,呼籲大會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以免台灣成為法外之地。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指出,「形同是公約的法外之地,很可能很多塑膠污染的物質或者是生產,就會移轉到台灣來,這個對於我們關切的環境跟人民的健康並不是好事。」

環境部長薛富盛說:「所以我們在這一塊,假如沒有辦法去參與,共同來締約的話,真的是很可惜,台灣在這一塊應該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們不應該缺席。」

環境部表示已訂定減塑措施,引導業者綠色設計,落實生產者責任、加強管理廢棄物,會積極將塑膠公約草案,納入《資源循環促進法》修法。

但環團更關切國內石化產業,能否做更好的產業結構調整、甚至退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