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研究:淡季超級颱風數量 與太陽黑子活躍相關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每年5到10月,是颱風最常侵襲台灣的季節。但回顧2013年,造成菲律賓有6千人死亡的海燕颱風,卻是在11月形成的。台師大所組成的跨國團隊,蒐集1945年到2018年,西北太平洋的402個淡季超級颱風軌跡。結果發現,除了海水溫度與氣候變化,發生在淡季的超級颱風數量,和太陽黑子活躍也有關。而從2023、2024年開始,正好要進入太陽黑子的活躍期,因此冬季的超級颱風生成機率,可能會變多。

2013年11月,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造成約6千人死亡。但當時,明明是海溫比較低的11月,為何還會有颱風?甚至是超級颱風生成?有學者點出幾項條件。

台師大地球科學系教授吳朝榮指出,「一個是太陽黑子的週期『活躍期』、一個是全球暖化的影響,另外一個的話,是海氣交互作用的放大作用。太陽先影響到我們的對流層的頂部,它今天那個颱風的話,是會生成在比較東邊,走比較慢的話,它就會從海洋裡面吸收水氣跟能量。」

台師大吳朝榮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團隊合作,蒐集1945年到2018年期間,西北太平洋地區的402個淡季超級颱風軌跡。結果發現,太陽活動和淡季的超級颱風有關,尤其是太陽黑子達到高峰時,西北太平洋地區就會有更多的超級颱風生成。

吳朝榮表示,「我們地球所有能量幾乎都是來自太陽,那這個黑黑的(太陽黑子)如果越多的時候,代表它當時給地球的能量就會比較高,這個有個週期,就是11年。冬天的颱風,大家的研究比較少,但是問題是因為它沒有明顯的導引氣流,所以說這樣就比較麻煩了。」

不過學者也強調,超級颱風的生成,除了太陽活動之外,聖嬰、反聖嬰等現象,也都會有影響。

而今明兩年開始,地球又要進入太陽黑子的活躍時期,因此冬季的超級颱風可能會增加,會持續關注,相關研究也已經刊登在國際期刊中。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