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多元數位載具衝擊,出版業的困境與突圍之道【獨立特派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出版業已蕭條多時,許多人不再看書,即使閱讀也有紙本以外的選擇,買書的人口與意願每年都在下降。多元數位載體的衝擊,讓出版業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傳統印刷業者如何應變?閱讀又具有什麼樣特別的意義?

出版寒冬衝擊印刷業 業者如何因應?

印刷機器上的紙張來來回回,成為文字的載體,印刷賦予白紙形而上的意義,但近年書籍印量明顯縮減。根據2022年台灣圖書出版統計,紙本書總量衰退9.37%,電子書較前一年成長12.38%;新書出版總量56121種,減少1589種,下跌2.75%。

有30年印刷經驗的印刷廠負責人蔡曜隆坦言,以前印教科書,一刷就是3萬本,現在因為少子化,學生變少、許多學校也退場,前幾年還有1萬本,現在大概只剩5000本,最少甚至300本。

印刷廠裡要價數千萬的大機器原本都是用來印書,現今印的卻是各種標籤、包裝盒、藥品說明書、宣傳單,才能讓印刷機繼續運轉。出版榮景不再,印書量萎縮,但資產設備動輒上億。業者以集單、整合、分工,串連產業上、下游來面對危機,建立共生共榮的經營模式。

印製業者陳麗雲提到,例如客戶對材質、油墨特性不了解,最後物流要怎麼配送到全台灣,或者全世界?這些他們都有經驗,能夠為客戶做一條龍的服務。回收成本後,再投資更好、更先進的機器設備。

印刷量大幅減少,業者另闢生存道路。(圖/獨立特派員)

數位時代下 閱讀紙本書的價值為何?

為什麼紙本閱讀總是被優先捨棄?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指出,「演算法的計算,其實是綿綿密密地把你包起來,你都不知道它包起來的是什麼東西。」

思考紙本書籍存在的理由,郝明義說道,「人是不可能沒有這種紙張、書的閱讀。後台的大數據加上演算法,所有的東西都把你餵得……。所以這種對比,一個是黑夜,你要自己去尋找,你要靠自己的判斷能力、搜索能力來閱讀。」

郝明義將數位閱讀的視聽體驗,比喻為白晝的活潑動態,紙本閱讀則是靜夜的收斂時刻,白天與黑夜都是人人需要的必需品。

數位時代下,仍有民眾喜愛閱讀並購買實體書籍。(圖/獨立特派員)

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 成效不如預期?

公共圖書館提供免費借閱,也著眼於保障創作者權益,文化部於2年前,開始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PLR),在民眾向圖書館借閱書籍的同時,由政府補貼作者與出版社。

然而,行政運作增加出版業人事成本,且補償酬金實在不高;解讀圖書借閱數據,更令人憂心。借閱少、酬金低,績效不彰,是否因試辦館的樣本數太少?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邱炯友建議,公共出借權是一個出版文化的火車頭,試辦可以不只有2個國立圖書館,而是推廣到更多的市立圖書館。

圖書館規劃各種主題書展,為的就是廣泛引發閱讀興趣。(圖/獨立特派員)

出版業產值黯淡 如何克服現有困境?

圖書館雖然肩負社會教育、公共服務的使命,但書籍採購價格值得商榷。出版集團創辦人兼執行長何琦瑜觀察,日本圖書會出圖書館版本跟一般市場版本,圖書館版本的價格由於包含公共借閱權的概念,會比一般市場價更高。

為維護紙本圖書合理利潤,今(2023)年9月起,文化部修正圖書採購機制,保障出版社實得圖書定價7折以上。

不論借書、還是買書,何琦瑜始終關注著目標讀者,創造出5億的年營業額。何琦瑜說:「我不定位自己是平面紙本的載體的產業。」他認為要把書的呈現形式打開,文字、紙本、出版書,也有它珍貴、不可取代的必要性。並幫助上游的創作者跟專家系統,能夠用不同的形式,跟讀者或需求端的使用者溝通。

高速運轉的社會中,人們的時間碎片化,專注閱讀成為最稀缺的心靈資產。打開書本,讓一頁一頁串起來的知識,成為深化理解的思想基礎。別任由短影音、大數據,左右了你我的理解、建構所知,籠罩於黑暗中的出版產業,也許就能逐漸照進光亮。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