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用的電池有許多種類,但基於安全性與成本效益的考量,原本做為行動裝置的鋰離子電池,是目前電動車用電池的主流。
為了如期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的減碳目標,立法逐步淘汰汽柴油車、保護電動車的成長空間,是歐洲各國採取的重要方式。
綠鋰公司執行長薩根特表示,「事實就是我們需要電動車,我們需要儲存多餘的電力,這將大幅帶動歐洲的電池鋰元素,到2030年的年需求量將有80萬噸。」
但問題是,除了鋰礦蘊藏的國家集中在南美洲、澳洲與中國,可以大規模提煉鋰元素的國家也相當有限。
2021年全球鋰元素提煉產量為50萬噸,專家預測到2030年,全球鋰需求量將達270萬噸;僅英國與歐盟的年需求量就達70萬噸,但英國與歐盟都沒有大規模的鋰元素提煉能量。
經提煉的鋰產量由中國占絕大多數,英國與歐盟都仰賴中國的供應。但中國本身需求也持續成長,目前其需求占鋰提煉產量的35%,到2030年這個比例會上升到85%。
新冠病毒疫情以及俄烏戰爭,讓全球見識到重要物資的供應鏈一旦被打斷,重要產業幾乎無一倖免,因此「在地生產」成為必要的選擇。
另一個問題是,現有主要的提煉方法,不僅大量消耗水電,也被批評製造過多碳排放。
對此,業者表示可以藉著改進製程,達到減碳的效果。例如低耗能的提煉方式,並使用再生的發電來源、煙囪的排放捕捉,來減少流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薩根特指出,「我們可以一面製造電池等級的鋰元素,一面比現有方式減少75%的碳排放。花一點小錢進口鋰礦在英國提煉,可以獲得壓倒性的減碳利益。」
就在歐洲興致勃勃地朝向電動車邁進的同時,美國的福特汽車財務報告,卻給電動車產業潑了一大盆冷水。
福特先後推出純電動版的皮卡F-150,以及跨界休旅車野馬-馬克E,還高調踏入自動駕駛的領域。
然而最新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2季雖然整體有盈餘,電動車部門卻呈現虧損擴大,4到6月的赤字就有18億美元,預估全年虧損將達45億美元,遠高於原先估計的15億。
換句話說,各大車廠未來要走到仰賴電動車賺錢這一步,必須靠汽柴油車持續製造利潤,來彌補電動車事業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