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難逃暖化衝擊 海冰消蝕面積約72個台灣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今年7月的地球像大烤爐,就連最偏遠的南極也難逃人為造成的氣候暖化衝擊。最新研究指出,南極的海洋熱浪與海冰的消融,將不可避免成為常態,也將嚴重衝擊生態與人類生活,而歐洲氣象組織也在8日證實,今年的7月是全球史上最熱的月份。
根據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環境科學前沿》的最新報告,由於全球暖化,導致南極南冰洋的海水溫度升高,海洋熱浪現象持續發生,海冰也大量消融,證明了即使南極是地球上最遙遠的大陸,也難逃人為造成氣候暖化的衝擊。
英國艾克塞特大學教授馬汀表示,「所以這些是全球的效應,全球暖化可能發生在南極,導致海冰的消融以及海平面上升,即使在南極發生也會造成全球的後果。每個有海岸線的國家都會看見這種效應。」
科學家這幾年的研究已經發現,南極海的冰面積縮小到歷史新低,今年7月中的南極海冰面積,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面積減少了26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72個台灣面積的大小,非常驚人。
海冰跟冰棚的作用就像是酒瓶上的軟木塞,能阻擋冰川快速流入海洋,海冰跟冰棚一旦消融,就像在夏天穿上黑色上衣,將減少地表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生態系統會變得更加脆弱。
英國里茲大學教授安娜霍格指出,「這些年我們所看見南極的改變,我真的非常擔心,即使身為一名冰川學家我依舊感到很驚訝,這些都跟北極正在發生快速改變的細節相當類似。」
另一方面,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8日也證實,今年7月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份。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副主任莎曼沙說,「今年7月全球許多地區都經歷了熱浪,從空氣溫度到海面溫度,在經過2023年4月一段時間不尋常的高溫後,全球平均的海面溫度持續上升,並在7月達到歷史新高紀錄。」
哥白尼氣候變化機構指出,今年7月份的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6.95度,打破2019年7月創下16.63度的紀錄。
在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的助長下,自西元1800年代末期以來,全球已暖化大約攝氏1.2度,導致熱浪更加凶猛、持久且頻繁,也強化了風暴、洪水等其他極端天氣的威力。
陳宥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