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8/7營運 專家籲機制完備再上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7日將正式營運,主要以自動減碳交易制度,協助國內產業鍵面對國際產業供應鍵要求,並鼓勵事業在交易平台上做碳費抵減。不過卻遭到質疑,台灣標準沒有和國際接軌,可能無法吸引業者在台灣交易碳權。環保署回應,碳費該收多少還沒有定案,強調會因應國際要求,讓歐盟認可抵減。
台灣碳權交易所,由國發會和台灣證交所等公私部門聯合創立,即將在8月7日正式營運。未來將推動自願減量交易制度,協助國內產業面對國際產業供應鏈要求,以及未來因應國內減碳規範,鼓勵事業或政府,在交易平台上做碳費抵減或增量抵換。
只是,外界憂心台灣的碳權交易所,能否和歐盟等國家接軌?
環保署氣候署籌備處副主任黃偉鳴表示,「我們預計要徵收所謂的碳費,碳費的制度再來因應國際上一些要求,譬如像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上,這個是可以被歐盟來認可,來做相關的抵減。」
環保署進一步解釋,碳權交易所未來將提供三大服務,像是國內和國外碳權交易,還有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服務。
觀察目前亞洲各國的碳權交易平台,2015年韓國成立全國性碳交易機制,新加坡則在2021年成立氣候影響力交易所。
去(2022)年,泰國啟動碳交易,日本的碳權交易平台也開始試營運。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目前台灣碳權交易所採取的方式和日本比較類似,都偏向自願性的自主減量碳權。不過工商業認為,碳權交易所成立前,並未和產業界對話。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指出,「我們希望把它做一個平台整合,他們可以在交易所裡面來交易。我做了這個設施以後,我省下來的碳權,我又有收入,這個誘因才會大。」
逢甲大學碳資產管理與認證中心主任林英杰提到,「將來如果碳稅、碳費執行了,少了碳權機制是很可惜的。如果我們都向國外買,我們資金就會流失到國外。」
碳權交易所即將正式營運,但碳費、碳稅定價仍未出爐。專家建議,台灣身為碳排大國,不該只做半套,建議平台與交易機制,軟硬體都該建置完備再上路。
徐珮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