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運轉 一文認識海的信使「獵風者」

10月9日上午,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從法屬圭亞那發射場升空,並在同日晚間近9時與台灣地面站成功通訊。
時隔10日,國家太空中心(TASA)19日表示,已完成衛星本體的健康檢查,並開啟關鍵儀器「GNSS-R」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團隊將持續檢視資料的接收狀況與品質,並調整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數據。
獵風者的特別之處?
獵風者英文名稱為Triton,取自希臘神話,意思為海的信使,是全球少數能夠觀測海面資料的氣象衛星。該計畫從2013年啟動,經過多年的設計與測試,於2019年完成首次全功能測試,是繼福衛五號後的第2顆自製衛星,同時也是首顆自製氣象衛星。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在起運儀式上指出,「國際的自製衛星標準是35%,而獵風者有83%的自製率。」
科技部科普網站科技大觀園提到,獵風者衛星的零件由超過20家台灣廠商參與研發製造,其中關鍵零件,如GPS接收機、光纖陀螺儀、推進系統等,也都是本土製造。
GNSS-R是什麼?
國家太空中心表示,獵風者搭載太空中心自行研發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ometry,GNSS-R),會在約600公里高的低軌道上運行,每天能接觸地面站至少13次,將資訊送至台灣地面站、南極TROLL與北極Svalbard。
有些人稱獵風者是新時代的氣象衛星,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關鍵在在於上頭裝載的GNSS-R系統,「這個資料應用是過去10年才出現的科學研究。」
GNSS-R系統能夠分析衛星傳回的資訊,進一步推算浪高與風速,是現在氣象衛星鮮少達成的功能。
吳宗信表示,他們期待獵風者能夠強化台灣的氣象科學研究,並增加預測品質,「它每天可以傳送7萬筆資料,並且能夠在激烈天氣,例如颱風生成初期就進行觀測。」
國家太空中心說明,過去都是透過雷達、衛星、地面測站、海上浮標、探空氣球等方式蒐集氣象資料,但這當中有許多種方式都無法接收到海面資料。
先前時任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提及,「海面上的資料非常少。獵風者衛星就是在測量海面上的風,剛好可以補上這一塊。」
獵風者搭載的系統將可以提供更即時、詳細的海面資料,用於颱風路徑及強降雨預測,以及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以棒球形容獵風者對台灣氣象研究的助益,如果有衛星,就像上去當投手,你知道要投什麼球給捕手(地上),而不是等著接球。
吳宗信進一步指出,獵風者加上現有的6顆氣象衛星,將可望讓台灣成為國際上重要的氣象資料輸出國。
國家太空中心說明,獵風者的GNSS-R資料將交由國內學研界及中央氣象署研究與應用,全球使用者也能在中央氣象署的台灣資料中心下載,盼為氣象觀測、天氣預報及科學研究提供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