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禁打樁噪音逾160分貝 保育團體質疑監督放寬

離岸風電開發,風機基座打樁所產生的噪音,會對鯨豚造成極大衝擊。環保署參考德國標準,規定打樁噪音不能超過160分貝,不過保育團體質疑環保署對業者放寬監督,並質疑國外風電商在母國可以達到嚴格的噪音管制標準,為何到台灣就做不到。

從空拍機俯瞰,打樁工作船擴散出一圈圈同心圓。這就是氣泡幕,降低打樁噪音。

去(2022)年環保署已經將打樁噪音閾值160分貝,修正為管制值160分貝,也就是打樁每30秒記錄一次的數據,95%不能超過160分貝,卻遭保育團體質疑放寬監督。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專員施仲平指出,「在我們看來,不能超過就不能超過,所以他的方法是放寬。」

保育團體不滿環保署放任離岸風電業者,以4筆資料代表一整年;另外在歐洲,施工後針對鯨豚調查遍及20公里範圍,在台灣只針對最外側基樁外1公里。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常務理事郭佳雯質疑,「我們提出的疑問就是,為何在這些開發商的母國,他們都做得到;一旦來到台灣開發之後,這些外商就都做不到了?」

學者也指出,研究顯示,打樁噪音暴露值達137分貝,30分鐘後瓶鼻海豚緊迫指數顯著上升。噪音會影響海豚生理與行為,但台灣對於更珍貴的保育類白海豚與露脊鼠海豚,卻沒有訂出更嚴謹標準來保護。

台大獸醫系教授楊瑋誠表示,「(如果)沒有達到我們尊重環境的這個事實,那我認為它就是一個嚴重地違反了環境倫理的這樣子的一個作為。」

對此,環保署說明,制定明確管制值才能夠執法,並非放寬。至於4天數據作為一年背景資料,有些是因為業者投放監測儀器,屢屢遭到破壞導致,並強調已經裁處7件離岸風電違規案件、開出累計532.5萬元罰鍰,會持續把關。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