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開發,風機基座打樁所產生的噪音,會對鯨豚造成極大衝擊。環保署參考德國標準,規定打樁噪音不能超過160分貝,不過保育團體質疑環保署對業者放寬監督,並質疑國外風電商在母國可以達到嚴格的噪音管制標準,為何到台灣就做不到。
深夜時,改裝車輛或高速行駛的車輛經過,都會發出不小聲響。有不少住宅區民眾反應改裝車噪音惱人,因此高雄市環保局斥資500萬元,在民眾檢舉密度最高地點,設置固定式科技設備,展開噪音科技執法,累計已開出800多張罰單。
台中市外埔區六分里的民眾,今天出面控訴高鐵行經當地社區時,列車高速行駛帶來的噪音困擾他們15年,連署要求高鐵改善。環保局強調會架設儀器24小時監測,有違規就會要求高鐵公司改善。
台中捷運通過台中文心路沿線,不過附近居民抱怨,不僅晚間捷運列車低頻噪音擾人,高架站體距離住宅大樓近,也讓車流噪音放大。中捷公司表示,沿線設置共29個噪音量測點位,目前都符合陸上運輸系統噪音管制標準,也會滾動式檢討,將沿線居民的影響減到最小。
噪音污染是台北市去(2021)年公害陳情案件統計第一名,其中最多的就是工程噪音,台北市環保局稽查大隊接獲陳情後,除了到場測量發現超標就開罰,也會在施工申請時希望不要在夜間施工,降低對市民的困擾。另外,車輛造成的交通噪音也是一大問題,從2021年全國啟用聲音照相系統後,民眾的申訴比例降低了13%。
國內已有24案風力發電開發案通過環評審查,業者在審查時,承諾為避免施工的水中噪音衝擊鯨豚,會將水中噪音控制在160分貝以下,不過此標準,只要業者改善就難以裁罰,現則修正為高達9成5監測數據,不能超過160分貝,否則處30萬到150萬元。
離岸風電將進入第三階段區段開發,今(24)上午加拿大商北陸能源公司,推動的「加能離岸風電計畫」進行環評審查。本案位於彰化外海,基地面積76平方公里,開發單位承諾降低水下噪音;不過中華鯨豚協會指出,此海域開發對「露脊鼠海豚」衝擊最大,恐造成聽力衰退。
蔡政府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不過綠能開發引發爭議,像是風機離民宅太近,產生眩影、噪音等問題,遭地方強烈抗議。環保署打算修正「環評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下午舉行線上會議,規劃將原本應離建築物250公尺以內要環評,現在擴大到500公尺。
宜蘭蘇澳鎮慶安段自辦市地重劃,近期正在辦理公共工程施工,不過附近居民指控,晚間10時後仍違反規定施工,製造噪音,而且將封路、斷水斷電,造成居民的出入與生活不便,雙方召開協調會時,居民更控訴,施工單位嗆說,住不習慣可以搬走,引發怒火;縣府回應,目前重劃案並無不法,會介入協調居民與廠商;施工單位回應,沒有要求居民搬走,這是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