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疾病死灰復燃 歐洲抗生素等藥品缺貨

由於細菌性疾病死灰復燃,歐洲不少國家出現抗生素等藥品短缺的現象。但通膨問題也讓製藥產業成本高漲,加上歐洲國家為了社會福利,政策性壓低藥品價格,也造成引導生產基地從亞洲回流的目標,難以達成。

設在法國巴黎地區的這家藥廠,實驗室裡的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在獲得衛生主管機關許可之後,他們加緊趕工,製造也被歸類為抗生素的阿莫希林。

藥廠主管瑪莉庫普洛說道,「自從阿莫希林在全國大缺貨,也就是去年12月中以來,我們就獲得衛生主管機關核可。以前我們的阿莫希林產量是0,因為也沒有需求。但現在每天要出貨5000到6000顆,甚至到8000顆膠囊。」

根據歐洲新聞台與法新社的報導,在新冠病毒疫情逐漸放緩之後,原本在冬天就是好發季節的咽喉炎等疾病死灰復燃,讓英法等國的抗生素需求突然大增,造成藥廠出貨供不應求。

同樣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疾病,還有鏈球菌A引起的猩紅熱。除了阿莫希林之外,常見的止痛藥,俗稱撲熱息痛的乙醯胺酚,也在藥品市場嚴重缺貨。

藥廠工作人員坎黛絲卡哈美洛指出,「我們盡一切可能讓人們獲得治療,特別是孩童與弱勢族群,讓大家都能獲得需要的治療。不過我們(員工)得付出健康的代價,這讓情況變得有些複雜。」

造成供不應求的原因,除了相關病例突然大增,也出現拖累生產腳步的因素。外電報導指出,俄烏戰爭導致國際能源價格大漲,發電成本也同步上揚,使得部份藥廠的運作出現困難。其次就是結構性因素,也就是製藥產業供應鏈的全球化。

根據業界估計,全球現有藥物的有效成份有6成到8成,來自印度與中國這2大產地。而從疫情期間到後疫情時代,運輸成本大幅增加,海空貨運秩序也受到防疫管制的衝擊。只要有一個環節卡住,製藥產業就面臨停擺。

歐洲製藥業者指出,這就像缺少晶片讓汽車產業停擺一樣,但攸關人命的藥品畢竟不同於晶片。而且治療咽喉炎的藥物,不可能拿來治療糖尿病,治療過動症ADHD的藥物,也不可能拿來對付季節流感,一些罕見疾病更沒有替代藥物。

對此,歐盟開始出現引導製藥業,從亞洲回流歐洲的聲音。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例如標榜社會福利、照顧弱勢貧窮的法國,政策性限制藥品價格。藥廠在利潤不足之下,也就無意提升投資。而這個困境,恐怕不是藥物能解決得了的。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