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心臟衰竭患者,常會合併心律不整問題,反覆發生導致需要進行去顫器電擊,台大醫院醫療團隊首度嘗試,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在幫患者植入心室輔助器時,同步利用3D立體電燒手術,目前已完成2例成功個案,也是全台首2例。
60多歲的詹女士患有結構性心臟病變,心臟功能低下且有心律不整,常常需要做電燒手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也害怕外出時會突然昏倒,去(2022)年7月她接受新型治療方式,除了成功放置心室輔助器,也順利進行心臟電燒術,現在已經可以像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
晚期心臟衰竭患者詹女士表示,「(手術後)比較都不會被電擊了,電擊好像是被車子撞到,真的很嚴重。」
負責治療的台大醫療團隊表示,詹女士屬於晚期心臟衰竭患者,這次首度嘗試在患者開胸手術植入心室輔助器時,再利用3D立體定位偵測心律不整部位進行電燒,等於是結合心臟外科與心臟內科團隊合作的一項創舉,可大大提高患者存活率。
台大醫院心臟外科醫師王植賢指出,「由(心臟)裡面,再由(心臟)外面一起燒,內外一起燒(電燒),那內外科一起合作,這樣才能把整個定位的這些路徑、不該走的路徑,把它燒得更完全。」
台大醫院強調,醫療團隊突破以往在心臟內部進行燒灼方式,領先亞洲,於手術過程中,在心臟外進行3D定位與燒灼。
目前已成功完成首2例患者,居家型心室循環輔助器,合併高風險心律不整治療,預期將大幅改善病患症狀與心臟功能,目前病人追蹤狀況良好,也藉此手術經驗,提供醫界治療晚期心衰竭患者另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