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第二區的蒙托格伊路,是當地有名的「血拚大街」,除了購物商場,各式各樣的酒吧、咖啡廳跟餐廳櫛比鱗次。
在這個轉角的佛羅里達餐廳,從一樓的戶外座位區,到二、三樓的陽台,爬滿了像是蔓藤植物的花卉,紅綠相互輝映。即使沒有入內用餐的遊客,也會拍照打卡。

在餐廳的臉書粉絲頁上,滿滿都是民眾上傳的各式各樣的照片,為餐廳改裝前和改裝後的模樣,做了完整的影像紀錄。
波蘭觀光客卡西雅佛洛祖克表示,「看見這樣五彩繽紛,感覺很好,尤其是12月中天氣不太好的時節。這樣會讓它在大街上相當凸顯,會讓人多看幾眼,讓你一整天心情都亮起來。」

這樣的裝飾相當適合位在街道轉角的黃金店面,也就是台灣俗稱的「三角窗」。餐廳業者指出,如果是真的花卉,每天都得澆水,而且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星期。而這種塑膠材料的假花或乾燥花,至少能撐3年到4年,還不必澆水或修剪,省事很多。
業者指出,一場新冠病毒疫情,讓餐飲、觀光和周邊產業跌入谷底。趁著疫情舒緩,加上花樣百出的外觀設計,塑膠花讓遊客們即使沒有入內用餐或喝杯咖啡,也能駐足欣賞、拍照打卡。不僅提高餐廳的知名度,也讓這位年近60歲的老師傅,每天的營收折合新台幣至少在16萬元以上。
巴黎塑膠花藝師呂德善認為,「這(塑膠花)足以影響所有的觀光客,因為花藝為他們創造了夢想。我一直都這麼說,人就像蜜蜂,會追逐美麗的花朵。」

不過,當創新的事物遇上官僚體系,有如踢到鐵板。巴黎市政府就有官員認為,塑膠花不如天然植物,而且會製造更多塑膠垃圾。更有綠黨出身的市議員,極力反對使用塑膠花,理由是建築外觀的屋簷與欄杆不是單純的物品,而是像少數民族一樣弱勢。連建築師業界對於這些裝飾風格也很有意見。
但餐廳和咖啡廳的業者強調,他們也是老實的納稅人,更為了後疫情時代能招攬客人,投入上百萬新台幣的資金。在正反雙方的拔河之下,目前市府建管單位,對於業者改變餐廳外觀的工程,採取逐案審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