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海冰融解覓食變難 北極熊捱餓數月等冬天
孤獨的北極熊在完全無冰的岩石地面上行走,白色毛皮十分顯眼,成為氣候暖化的殘酷警訊。
每年6月下旬開始,加拿大北部曼尼托巴省靠近極圈的哈德遜灣,冰層開始融化縮小消失,北極熊最終必須上岸。冰上高超的獵捕技巧無處施展、下水速度拚不過海豹,因此這段期間只能碰運氣尋找海邊的動物遺體,基本上是沒東西吃,而必須肚子空空,捱餓幾個月。

國際北極熊保護組織約克指出,「這隻熊正在等待冰層結冰,可能得在岸上待到11月中下旬,才能回去真正的開始狩獵。當牠們在岸上等待時,每天大約會損失1、2公斤體重,這個階段如果持續超過180天,可能就會開始出狀況。」
上岸後沒有食物的雄性北極熊,平均可以支撐180天,母帶子的情況只能撐117天。但是隨著地球暖化加劇,北極熊在岸上餓肚子的時間更長、更嚴峻,有時被迫吃海藻充飢。2020年《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的報告指出,1980年代,哈德遜灣西海岸約有1200頭北極熊,如今最多只有800頭。
約克說:「因為身體狀況不佳,牠們會更願意冒險,可能因此與人類互動。」
哈德遜灣邊的邱吉爾鎮,是離北極熊最近的地方之一,在暖化造成飢餓難耐的情況下,北極熊入侵住宅區的機率增加。科學家與保育組織在當地安裝精密的雷達監視系統,24小時追蹤北極熊移動路線,確保沒有進入警戒範圍;巡邏隊員則會開車,沿著海岸線用喇叭或獵槍噪音驅趕,確保孩童上下課安全。

每年夏季,哈德遜灣還會有數以萬計的白鯨,從北極海域洄游降臨。芭蕾舞般優雅的姿態、豐富多變如笛子的叫聲,為牠們贏得海中金絲雀的美稱。
這段期間哈德遜灣保護牠們遠離掠食者虎鯨,安心哺育幼鯨,還提供豐富的食物。但暖化加速冰層融解,也改變食物鏈,白鯨必須潛到更深處,消耗更多更多體力才能找到食物。無冰海域無法阻擋環境噪音,更嚴重干擾白鯨群用聲音溝通、覓食、尋找彼此的方式。
研究白鯨科學家維加拉表示,「更多的船舶交通、貨船、客運,當你研究一個很仰賴聲音的物種如何在水下溝通交流與生活時,牠們真的在生活的每個層面都依賴聲音,你就會理解,水下噪音汙染為何是如此重要的問題。」

研究顯示北極圈的暖化,已經達到地球其他地區的4倍速。如今冬天一年比一年晚到,邱吉爾鎮的北極熊與白鯨生態觀光面臨危機,當地經營3代的狗雪橇度假事業也受衝擊,業者擔心極圈生活的傳統快要不保。
狗雪橇業者達利說:「我的狗是雪橇犬,這就是牠們的工作,這已經寫入牠們的基因,牠們跟我們一樣都在等待冬天。這個文化,雪橇犬的文化正在消失,我很擔心子孫後代怎麼辦。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除非人們振作起來停止汙染、幫幫我們的地球,否則大地母親會懲罰我們。」
40年前,哈德遜灣在夏季還有700萬平方公里的冰層,現在剩下一半,少了冰層反射太陽光,漆黑海面會吸收更多熱能,變成惡性循環。
最近巴黎塞納河出現迷航的白鯨、極圈出現非本土物種的狐狸跟狼,都是環境大幅變遷的證明。所幸目前只要再次降低氣溫,還有機會逆轉,但科學家警告腳步要快,因為海冰遠消失的臨界點已經快速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