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低價蚵仔量增衝擊行情 蚵農與生技業合作建市場區隔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每年5月到10月是蚵仔的產季,但這幾年進口冷藏及冷凍蚵仔的數量暴增,因為價格較便宜,已經衝擊到本土蚵仔的行情。蚵農除了不斷向政府陳情,有些人也開始和生物科技業者合作,改變養殖方式、提升品質,要跟進口蚵仔低價市場做出區隔。
早上7時,嘉義東石塭港一大早就有漁船將一簍簍採收好的蚵仔載回,準備交給市場。
嘉義縣東石鄉蚵農陳甘欣說:「今年收成就很不好,因為今年就是,蚵仔暴斃比以往還要多。」
養蚵20幾年,陳甘欣感嘆,這幾年養蚵產業面臨不少問題,除了因氣候變遷,海洋環境因素影響蚵仔的收成,近年進口蚵仔的數量暴增,也已嚴重衝擊本土蚵仔的行情。
東石鄉洗蚵廠負責人戴森泰指出,「越南蚵進來到這裡,一台斤130塊、140塊,我們本地蚵一台斤160塊左右,當然有影響,越南進來比較便宜,就打擊到台灣,越南的蚵仔比較難吃。」
根據統計,目前國內每年進口冷藏及冷凍蚵肉超過2000公噸以上,面對進口蚵的衝擊,蚵農這幾年不斷向政府陳情,同時也有些蚵農開始和生物科技業者合作試養單體牡蠣,所謂單體牡蠣就是將傳統蚵串養殖改成籃子。
海洋生技業者邱俊壹說:「用籠具的因為牠是一顆一顆的,單體下去做養殖的,所以它的形狀就會像杯子一樣,然後傳統的會比較互相擠壓,會比較扁,所以我們呈現的肥美度,前面這塊肉跟貝柱上面的大小,就會很明顯的差異。」
雲林縣台西鄉蚵農丁健家說:「畢竟這個行業從祖宗留到現在,是好幾百年了,不能因為外來的衝擊,我們就把它收起來,把這傳統產業收起來,接下來就是希望說政府單位在這各方面的技術,還有農具資材上面,能給我們更大的協助,讓這個產業繼續延續下去。」
提升品質,建立市場區隔,面臨重重挑戰,年輕一代的蚵農不放棄,也希望政府能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