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總食農學堂開學 國教署將設「午餐食育科」

台灣糧食的自給率一直偏低,全教總為此推動復興國產雜糧的食農學堂,今(2022)年邁入第12年並在今日開學,而針對食農教育與營養午餐,國教署表示,將從學校衛生科獨立出「午餐食育科」,將有10人編制,至於何時成立,不會太久。

農民帶著學生到田裡插秧,體驗種稻辛苦,進而了解餐桌上的米飯如何而來,食農教育在全台22縣市部分中小學持續進行,彰化北斗國中推動10年,從盆栽種小麥,校內有地種雜糧,進而和大學合作拍攝微影片。

彰化縣北斗國中教師蔡孟宏指出,「學生會覺得說這好特別,我從來不知道芝麻是長這樣子的,原來芝麻是豆莢裡面,大家都以為芝麻是長在樹上。」苗栗苑裡農友柯雄能表示,「學生時代透過我們的食農學堂摸過的這個東西,知道我們國產雜糧面臨的困境,跟需要的知識去影響更多人。」

引導學生認識本土雜糧,再到糧食安全與環境等議題,全教總推動復興國產雜糧的食農學堂,今年邁入第12年並在今日開學,受邀出席的國教署長彭富源表示,食農教育風評很好,允諾支持再擴充教師研習,而食農教育法今年5月正式立法,加上營養午餐業務龐雜,獨立負責的科已完成人力編制。

國教署長彭富源表示,「我們的一般的科大概有6到10個人,這個我們編到10個人,初步會變成是比較是屬於,午餐食育科這類的,但是詳細的還會跟人事單位做一些探討。」

彭富源指出,行政院同意也支持午餐食育科從學校衛生科獨立出來,但因牽涉人事作業,過程不會太久,再給國教署一些時間。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