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學生在校問題 監委促教育部協助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有部分具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出現肢體衝撞或者是破壞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在向外界求助,也可能是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但有些時候,校方會以記過、強行帶離、身體壓制等方式處理,導致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緊張。監察委員王幼玲和葉宜津提出調查報告,要求教育部提供相關資源,協助學校有效處理。
王幼玲指出,有的學生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且他對環境的變動非常敏感,會推別的同學,或者是尖叫來處理事情。王幼玲談起接觸過的個案,指出在部分學校發現,有學生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學校的處理方式可能不太妥當,會加深校方、學生和家長的緊張關係。
王幼玲說,「比如說把他壓制,警消把他送去就醫,所以讓這個學生,包括他的家長、同學跟老師都陷入在一種負面的校園氛圍當中,都沒有相關的正向行為的輔導相關的知能。」
根據統計,全台高中以下的身心障礙學生中,7.53%有情緒行為障礙、17.14%是自閉症;兒少安置機構也有超過2成兒少,具有情緒行為問題。在受到環境變動影響時,很容易出現干擾班級、肢體碰撞等行為,這時第一線的教育人員如何處理,就顯得格外重要。
台北市教育局主祕諶亦聰指出,「他們可能會幫老師辦研習,跟家長做溝通,根據孩子的狀況做個案的評估,甚至入班觀察,跟老師一起工作,一直到這些小朋友狀況穩定了,我們才會做結案。」
以台北市來說,在92年就建置情緒行為支持團隊,有8位專任教師可以前往學校和班級,直接介入輔導,並示範溝通方式。監委認為,教育部應該和各縣市盤點有效資源,當學校出現狀況時,才能處理得更好。截至截稿時間前,教育部還沒有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