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公費班開辦,青農如何改變台灣農村?【獨立特派員】
農業公費班制度上路 各路農二代集結練功
嘉義大學農場管理公費班每屆有八十名農二代學生,從全台各地,為了接手家裡農場,增加農業專業知識而來。
嘉義大學農場管理公費班學生郭亮志表示,自己是從農兩年後來才來讀公費班,因為在從農兩年的期間,發覺還是有非常多需要精進的地方。例如知道怎麼將咖啡豆製成咖啡,但卻不知道其中原理,但來學校學習會得到比較豐富的知識。
郭亮志家在雲林種咖啡,爸爸還得過神農獎,來這裡除了打好基礎、準備接班咖啡園,他也去商管科系修課、專攻行銷。
郭亮志坦言,身為農家子弟,除了要會種東西,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賣東西。農家子弟要創新,得有厚實的知識做基礎,農場管理班就是在培養新一代的農場主人。

以學理知識為基礎 實習課種田、養殖樣樣都有
農業課程除了課本上學知識,二年級開始有農場實習課,學生得下田種出指定作物。大三還有個別作業實習、大四就得回自家的農場實習。家裡如果是養殖業,也有人工養殖實習。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朱建宏說明,課程規劃讓每一組學生放養一百隻魚,然後讓學生計算飼料投餵量,到學期結束的時候,再去計算飼料效益、養殖過程中有沒有損害,比如說育成率等等。
農委會每年補助這個公費班三千多萬,就是要鼓勵青年從農,但每屆還是有一兩位學生,入學後志趣不合離開。退學或畢業後不當農夫,都得付出代價。
嘉義大學農場管理學士學位學程主任侯金日強調,農委會4年共補助每位公費生39萬5000元,畢業後一定要從農至少4年,否則需償還原補助費用,因為有權利就有義務。
學校老師會組成團隊,分批訪視畢業生從農的狀況、也幫忙解決在現場遇到的問題,依照在學成績,畢業生每個月還有15000到30000元不等的從農準備金。

農二代接棒 為農村注入哪些新氣象?
嘉義大學農場管理公費班畢業生曾穎榆兩年前畢業,跟爸爸租下五百坪溫室,延續爸爸的生菜事業,SOP化生產流程,農業也可以變身精準的生產線。
畢業生曾穎榆說明,在可容許的生產量值之內,就有辦法生產給消費者,把農業生產模式變成工業化模式。每棵生菜生長期只要一個半月、單棵可以賣到110元,農委會補助從農準備金每個月3萬元,兩年一共72萬,曾穎榆用來投入開發新產品。
曾穎榆解釋,因為種植的生菜都是銷到高級餐廳,譬如牛排擺盤上面的裝飾花。溫室內有石竹,還有一些零散的香堇,以及一些新進的食用花。這些花是算朵在賣的,外面的行情一朵差不多是五、六元。
曾穎榆的父親曾明進表示,接下來會安排曾穎榆等人到國外去,接受更新的生產栽培技術,然後把那些設備技術引進到國內,由新生代下去管理。
曾穎榆的同班同學,也都慢慢發展出青農的一片天。同學蔡承恩在雲林種洋桔梗,年收入早已經超過百萬。
嘉義大學農場管理公費班畢業生蔡承恩談起務農的優點,他認為,生活比較自由,可以控管自己的時間。相對來說,領到的薪水也不會比上班族來得差。
蔡承恩種的洋桔梗,一朵拍賣價可以賣到30元,幾乎已經是市場最高價。
蔡承恩對未來的規劃是,自己要有能力去決定產品價格,並不是送去拍賣,然後被決定價格。他認為農民是最辛苦的,可是賺到的錢卻是最少的,所以未來應該投入電商,讓消費者看到商品可以直接購買,而農民直接可以定價。
人口外移、高齡缺工的農村,得以科技推動農業智慧化,公費制度播下這些年輕人熱情的種子,當青農們成長茁壯、帶著專業與創意返鄉,從農,也可以是實現自我的選擇。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