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血清抗體研究啟動 揪出潛藏黑數、追蹤疫苗效果

林欣儀 黃立偉 莊志成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五月中旬疫情爆發,台北市萬華區茶室發生群聚感染,萬華一度被北市列為熱區,市府與台北醫學大學、台大公衛學院合作執行血清抗體研究,已經獲得衛福部和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同意,台北市長柯文哲坦言,鎖定萬華,因為感染人數多,比較容易取得有效數字,除了要揪出黑數、研究抗體變化,最主要了解何時可以施打第三劑疫苗。

五月中旬,台北市萬華區茶室爆發群聚感染,蔓延雙北,成為疫情重災區,萬華一度被列為「熱區」,台北市政府與台北醫學大學、台大公衛學院合作,在萬華執行血清抗體研究,預計收案人數大約6000人,追蹤6個月,7月22日獲得衛福部疾管署同意,8月31日也通過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審查。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如果在那地方感染人很少的話,不容易得到有效的統計數字,所以不可諱言,萬華的確是感染數比較多,將來真的要打第三劑的時候,到底多久後才需要打,這都很多數據。」

台北市血清抗體研究,將針對台灣新冠肺炎5%的死亡率,揪出社區中潛藏的黑數,研究感染過、打過疫苗後的抗體變化情形,也可以藉此審視疫調有無破口,最主要的還是藉由研究了解何時可以施打第三劑疫苗。

聯合醫院副總院長許家禎說明,「六個月的研究期間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樣子的變化,這個其實可以做為一個很精確的數字,讓我們知道我們需不需要再追加第三劑,或者我們在疫調作為上面有沒有什麼還可以精進的部分。」

一起參與研究的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坦言,收案人數6000人還是太少,人數和區域上都要增加。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建議,「像英國現在大概每天就收,他們大概六、七萬人在持續在做這個血清抗體,六千多人還不是很多,了解全國的一些狀況我覺得還要更大規模。」

詹長權表示,世界各國都推動血清抗體研究都在進行中,除了找黑數、還要追蹤疫苗效果,甚至未來第三劑疫苗是否該施打,都會是重要參考依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