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調查125家自助餐 防疫措施未落實

很多人買午晚餐,選擇之一就是自助餐,但消基會近來實際走訪全台北中南125家的自助餐廳,發現大多數的業者防疫措施都沒有落實,包括員工口罩戴不正確、收銀人員兼夾菜等等。學者建議,疫情下業者可以使用電子支付的方式來交易,若成本過高也至少要做到勤洗手及穿脫手套等原則。
 
快速又兼具多種選擇及營養的自助餐,是許多民眾用餐的選擇,但是疫情還未平息的情況下,消基會實際走訪北中南的自助餐廳,發現戴口罩、量體溫、提供酒精,或者將菜餚加蓋以及用餐隔板等防疫措施,施行的比例都低於20%。尤其「收銀不接觸食物」的項目,更與去年調查相比,退步最多。

消基會秘書長徐則鈺說:「收銀的朋友們同時要負責包便當,接觸到食物,或許他不會直接接觸食物,但是他同時在取餐,使用一些刀械夾子的時候,間接地還是還是會接觸到食物,這個與目前的防疫規範,顯然並不太符合。」

學者指出,如果摸過鈔票再接觸食物,可能讓鈔票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等病毒跟著一起吃下肚,嚴重可能會噁心、腹瀉,甚至引發食物中毒。台灣大多自助餐廳的人力結構至少需要4人,若能避免收銀兼夾菜的情形,衛生就能得到改善。

台北醫學大學生物系教授麥富德認為,「我覺得在做電子支付這一塊,事實上政府應該積極地去推,因為這樣可以解決我們現在看到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再來其實自助餐的分級制,我們可以把它變成自助餐廳的分級制,我們可以把它當成是鼓勵業者往上的一個方式。」

學者鼓勵業者使用電子支付,若成本過高,也建議工作人員至少需要做到穿手套及勤洗手的衛生措施。而消基會也提醒消費者,出外用餐自己攜帶餐具、減少不必要的交談及逗留,都能讓自己避免處在染疫的風險中。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