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迫停灌 農民轉種大豆、高粱等旱作

今年春季因為乾旱,桃竹苗、台中、嘉南地區農地被迫停灌,農民無法種植水稻。不過在水稻之外,其實還有許多旱作,像是大豆、小麥等等,這些雜糧的節水效率高;如果擴大推廣,也是台灣農業面對乾旱的一種因應之道。

氣候變遷下,台灣缺水的風險增加,今年春季就因為乾旱,桃園以南74000公頃農地面臨停灌,農民無法種植水稻,轉選擇耕種需水量少的大豆、高粱等旱作。

桃園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禎祥說:「他們(農民)轉作春作,雜糧的意願非常強烈。桃園地區轉作春作,大豆的面積慢慢會增加,我們接收到大概就有四五十公頃這樣的量,主要都是以黃豆為主。」

桃園農改場的研究發現,和水稻相比,農民在春季改種雜糧作物,節水量達50%到60%。如果是秋作轉作雜糧,最多可以節省80%以上的灌溉用水。目前農民轉作雜糧,在技術、加工方面都不是大問題,但最大瓶頸是後端的銷售。
 
為了打開本土雜糧的通路,農糧署規劃雜糧體驗路線,也補助學校的營養午餐,採用本土雜糧。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副組長黃瑞呈表示,「如果你是學童午餐的話,你用我們產銷履歷的這些雜糧,一天大概補助到6.8毛,要讓我們的小朋友吃得好,吃得安心。」

目前在桃園市、新竹縣等國小,都開始提供本土大豆製成的豆漿,有些學校還嘗試以雜糧入菜,像是黑豆雞湯、黑豆飯等等,都是常見的菜色。

竹北國小營養師賴秋香表示,「米並不是完全蛋白,因為它還缺少了一些胺基酸,這個胺基酸正好可以從什麼,正好可以從我們的黑豆裡面去補足。」

台灣的稻米自給率超過100%,但大豆、小麥等自給率卻不到1%,市場的需求是農民願不願意種植的關鍵。消費者選擇國產的大豆、小麥等雜糧,不但有更安全新鮮的食材,也是實際支持農民,減少農業用水,來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