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促公私立大學合併? 教育部:研究中

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和國際競爭等重大挑戰,近幾年來陸續有不少學校開始探討整併的可能性。教育部也證實,正在收集國際案例來研議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整併問題,不過牽涉層面太廣範,因此預計要等11月報告出爐之後,再邀集各大專校院深入研究整併方向。

少子化加上國際競爭等多重壓力,正朝台灣高教席捲而來,該如何解決問題?除了公立學校彼此的整併趨勢之外,公私併的可能性也成為討論之一。

中國科大校長、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理事長唐彥博表示,「讓它(整併)去凸顯它的互補效應,1加1要大於等於2的部分。(整併)為了提升整個教育品質的這樣的競爭能力,這應該是為主,適度去解決學校的問題應該為輔。」

學者表示,多數學校對於「公私併」樂觀其成,但要考量現行法規,比方公立學校遵循大學法,私立學校則有私校法,整併後的人員和財產轉移,這些都不簡單。未來要修法還是另訂專法、兩校之間要不要共設管理委員會以循序漸進方式整併,都可以再討論。

唐彥博認為,「(建議)合作再合併,整併之後的定位又是怎麼定位,然後再過來資源的這個分享,管理委員會可以兩邊共同組成,再過來私立學校可以釋放部分的董事,給公立方面派過來的,我覺得政府可以由上而下,跟由下而上,雙管雙軌齊下。」

以近十年來看,已經完成整併的有台中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學、清華大學和高雄科技大學等多所學校,目前還有陽明和交大正在整併當中。至於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則是整併一年又恢復原本的兩個學院,凸顯整併大不易。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表示,「我覺得真的是大勢所趨,在合併之後,辦法、流程,甚至於資訊系統都不一樣,的確是需要一段磨合期。」

2018年,從三所學校整併成功的高雄科技大學,目前經營2年多,校長也建議有意整併的學校先以合作為主,耐心很重要。至於公私併的推動,教育部已經委託學界研究,預計11月底成果出爐,到時候會先了解整體實務情況,再和各大專校院討論,看後續是否可行,以及如何執行。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