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部訂大學註冊率標準 未達標列入預警

教育部從106學年開始,公佈全校新生註冊率,近一學年的註冊率未達六成,會列入預警學校;近兩年未達六成,則列入輔導學校,更有可能退場。有多所私立大學校長指出,大環境是生育率不足,註冊率可以當成系所結構的調整參考,不該是學校能否持續經營的依據。

拚學測、衝統測,高中職生想繼續升學不是太難,差別只在想上什麼樣的學校。不過對大專校院來說,學生減少,招生更難,今年學測加統測,有228000多名考生報考,比去年少了20504人,減少8.23%。
 
 
1586867606g.jpg

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理事長唐彥博表示,「先公後私,先一般大學再過來,後技職體系,這五年當中退場的學校都是技職體系。」

1976年,全台42萬多名新生兒,1998年降到27萬多人,台灣的大學2016年遭逢高教第一波大限。2010年新生兒掉到史上最低的16萬多,未來十年,大學新鮮人比高峰期減少134%,恐有多校走上關門一途。
 
1586867606m.jpg

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比喻,「猴子學校的找不到爬樹的學生,雞學生看一下,跑去練賽跑了,狗的學校呢?不會開門,找不到學生,然後就退場。」

課程、教材、設備、師資、隨著學生板塊移動調整,有學校收不到新生,註冊率未到六成,被教育部列入預警名單。連兩年未達六成,成為專案輔導學校。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吳永乾指出,「學校的財務狀況,會不會因為學生人數少,造成你辦學資源短缺。可能對台灣的高教環境來講,是一個比較準確的檢視標準。」

註冊率不該做為辦學依據,學生人數不是永續經營標準,多所私校校長認為,檢視財務和資源更重要,由於這些建言,過去都提過卻沒被採納,校長們說,希望有個教育陳時中,來拯救病情越來越嚴重的台灣高教。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