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榮獲吳三連文學獎
游伊甄 張育睿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用筆帶台灣人看見開闊海洋。他也帶頭推動鯨豚的生態調查、保育和觀光,獲得本屆吳三連獎文學獎。
隨身帶一本簿子,不管是坐在家裡的書房、還是跟船出海,他隨時都在寫作。他是台灣重要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當過5年的討海人,出海抓魚前半年吐得七葷八素。他沒有回頭,仍然長期在海上工作,30年的創作之路,實際用自己的身軀和海洋纏鬥。
廖鴻基說:「在海上(捕魚)應該說吃足了苦頭,一面要勞動,一面適應,我總是會聽到海洋在跟我說,你如果可以堅持下去,你就可以看到我最美的風景。」
廖鴻基曾經跟著遠洋漁船、航行全球,划獨木舟環島,他也曾坐在小筏上、把自己交給黑潮漂流100小時。廖鴻基指出:「雖然(黑潮漂流)時間短短100小時,坐在最原始的海洋,讓我全身的感官整個都打開了。」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義玲表示:「如果你說他帶著強烈的在地性,那個在地性是他自己身分的一種參與,以及透過書寫然後迴向陸地,然後引導讀者們也進入到海洋的一種身體實踐。」
廖鴻基用他的筆寫大海、用行動帶大家把眼光焦點望向大海。1996年開始,投入鯨豚生態調查、保育工作。之後,他帶領第一艘賞鯨船出海,是台灣「賞鯨觀光」產業的推手。
廖鴻基認為:「唯有接觸才有機會認識,也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地關懷,其實賞鯨活動在這21年來,讓更多人能夠去到海上,更多台灣社會跟牠親自接觸。」
今年廖鴻基獲得吳三連獎文學獎,他說,每次得獎,就是創作轉變的契機。他會繼續用不同的方式,帶領這個海島的人民、發現海有多深、世界有多寬闊。
隨身帶一本簿子,不管是坐在家裡的書房、還是跟船出海,他隨時都在寫作。他是台灣重要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當過5年的討海人,出海抓魚前半年吐得七葷八素。他沒有回頭,仍然長期在海上工作,30年的創作之路,實際用自己的身軀和海洋纏鬥。
廖鴻基說:「在海上(捕魚)應該說吃足了苦頭,一面要勞動,一面適應,我總是會聽到海洋在跟我說,你如果可以堅持下去,你就可以看到我最美的風景。」
廖鴻基曾經跟著遠洋漁船、航行全球,划獨木舟環島,他也曾坐在小筏上、把自己交給黑潮漂流100小時。廖鴻基指出:「雖然(黑潮漂流)時間短短100小時,坐在最原始的海洋,讓我全身的感官整個都打開了。」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義玲表示:「如果你說他帶著強烈的在地性,那個在地性是他自己身分的一種參與,以及透過書寫然後迴向陸地,然後引導讀者們也進入到海洋的一種身體實踐。」
廖鴻基用他的筆寫大海、用行動帶大家把眼光焦點望向大海。1996年開始,投入鯨豚生態調查、保育工作。之後,他帶領第一艘賞鯨船出海,是台灣「賞鯨觀光」產業的推手。
廖鴻基認為:「唯有接觸才有機會認識,也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地關懷,其實賞鯨活動在這21年來,讓更多人能夠去到海上,更多台灣社會跟牠親自接觸。」
今年廖鴻基獲得吳三連獎文學獎,他說,每次得獎,就是創作轉變的契機。他會繼續用不同的方式,帶領這個海島的人民、發現海有多深、世界有多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