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 花蓮農改場研究保種技術

為了面對氣候變遷所導致的農業衝擊,花蓮「農改場」在近年來,不斷尋找因應對策。除了研究抗逆境的新品種之外,也發展各種保護技術,要在極端氣候當中,找出永續經營的方式。

來到花蓮農改場專門研究青蔥的種植場地,這裡覆蓋了一種叫做的百吉網的水平式防護網。經過測試它可以有效防風,連中度颱風來了都可以不必收網,降低青蔥折損率三到四成。

花蓮農改場宜蘭場副研究員楊素絲說:「它有大概減少50%的風力。以中颱來說,大概減少了50%之後,裡面它的風力,每秒風速只剩下四公尺。」

另外一項防風設備則是專門為文旦柚所設計的防風罩,將整棵樹罩住後,經過中度颱風測試,也是可以大幅降低落果。平日還可以防蟲減少噴藥,對環境和成本都有幫助。

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劉啟祥表示,「可以抵抗中度颱風直接侵襲這樣子的一個傷害。沒有罩的落果率平均大概是26%,利用這樣的方法去做,可以把落果率降低到6%。」

除了設備的研究,花蓮農改場這幾年在抗逆境新品種,自動化農機與加工,還有有機農業與環境教案都下了不少功夫。希望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趕緊幫助農民找尋出路。

花蓮農改場場長杜麗華說:「包括它病蟲害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從資材以外,在其它的防治病蟲害方面,我們也著手一些的準備來對抗農業的逆境。」

由於花蓮今年的箭筍、金針還有西瓜,都受到暖冬等氣候影響造成欠收,因此不少農民都前來參與研究。農改場目前已蒐集原住民特色作物300多種,保種找尋遺傳資源。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