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搶救連續兩年負成長的國內旅遊,交通部及教育部首度合作,校外教學次數將從原本每年一次,新學年度開始將增加為每年兩次,預估影響全台180萬名中小學生。有觀光業者認為,學生團雖然低價低利潤、但仍可振興國旅,但家長團體則質疑,這等於強迫家長撒錢救國旅,尤其對於偏鄉弱勢學生來說,更是經濟負擔。
108學年度新課綱上路後,未來國中小校外教學將由目前每年一次調整為每學期一次,有觀光業者推估,包括隨團的家長,每年將可帶來400萬人次的國旅觀光效益。
國民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朱永達表示,「學生加起來有180萬人,兩倍就360萬,如果有的小朋友比較小一點,需要家長帶出來,還會再帶動。」
但專營國旅的業者認為,其實校外教學,畢竟不是旅遊團,就算到了同樣景點,效益也完全不同,以到觀光農場一日遊為例,校外教學大約只會停留兩小時,一般國旅行程至少停留半天,校外教學學生每人費用600元,國旅一般大人每人費用要1200元。業者不諱言校外教學團的利潤低,憂心這樣強制一年兩次的校外教學,將造成國旅市場「搶遊覽車」的狀況更加嚴重。

旅遊業者林義順認為,「低廉的旅遊市場的出現,只是在幫國民旅遊搶車、搶房而已,而且對店家,對所有的飯店,對旅遊市場並沒有辦法增進實質上的效益。」
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副理事長陳綺貞也指出,「到底是你要用教育去救國旅,還是用國旅來成就教育?這兩個不應該是拿出來相提並論,然後綁在一起。」
而家長團體則認為,校外教學從一年一次變成兩次,究竟能帶來甚麼樣的教學效果還不得而知,但對於弱勢或偏鄉學生,將造成費用上的負擔,認為不該把校外教學次數提高,當作是振興國民旅遊的一項措施,應回歸到教學現場讓教師自主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