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歷史建物修復,經常遇到的大難題,就是復舊之後如何維持它應有功能性?文化部文資局請來日本匠師,傳授日式文化資產棧瓦的瓦葺技術。參與實作傳承的台灣工匠師表示,在這次的研習中學到許多已經失傳的技術。 來自日本的講師,正在解釋屋頂大脊鋪設,這也是日式建築棧瓦鋪設中,難度最高的部分。 在台中市文化資產園區,上午正在進行的,是日式建築的傳統瓦作技術研習。日本老師一分一毫都不馬虎的態度,親自調和泥水,還有教導學生如何辨識舊瓦完整度,都讓學員學到很多知識。 學員巴正儀說:「我們可以馬上去的分別說哪一個(舊瓦)可以使用,哪一個不能使用,以前的師傅都叫我們能快就快嘛,不會說要找那些有變形的(手作瓦)。」 學員指出,過去修復日式歷史建物,不是靠前輩傳承,就是靠自己摸索。五位日本金澤職人大學校的講師,傳承匠師技術及工法。長期參與歷史建物修復的台灣專家指出,過去的歷史建物修復,不是被批評復舊如新,就是修繕後沒幾年就出現漏水,癥結其實出在工法沒有傳承。 國立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所所長黃士娟說:「那當(屋頂棧瓦)水很快的順暢的流下來的時候,其實那個地方就不會漏水,那這樣舊瓦回復的成功率高的時候呢,就會讓更多人其實對舊瓦回復這件事情有信心,舊瓦回復失敗率太高所以都不敢做、都用新瓦,可是這樣其實就違背我們古蹟修復的精神。」 隨著歷史建物保存數量增加,其中日式建築的比例較高,在文資保存之後,面臨的就是修復、保存和活化。文化部文資局透過研習,提供本土匠師在修復工法的技術升級,也希望透過文化交流,把經驗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