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蘇揆上任首簽公文 第3期太空科技發展計畫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後所簽的第一份公文曝光,內容為核定第三期的「太空科技發展計畫」,他在臉書上表示,守護台灣人民,能接地氣,也要能上太空,而這個計畫為期10年,預計發射10枚衛星。

台灣第一枚自主研發衛星福衛五號,在2017年成功發射,這是台灣第二期太空計畫之一,為了提供台灣更高解析度,以及多元的衛星影像與資料、快速監測國土安全與環境變遷,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簽署的第一份公文,就是核定第三期的「太空科技發展計畫」。

蘇貞昌表示,「我剛剛批的公文,是我們國家太空科技發展計劃第三期,為期10年,我們政府守護台灣、守護人民,不只是要接地氣,還要能上太空,從太空守護台灣。」

從2019年起到2028年,總共10年,預計要投入251億元,發展「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與「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由科技部負責執行,希望透過更精進的設備,提供更多元的影像與資料,滿足不同單位的應用需求。

科技部前瞻及應用科技司長楊琇雅表示,「影像取得部分的話,它的解析度是更高的,還有很重要,在合成孔徑雷達,它其實是一個所謂的主動光學的部分,也就是搭載了我們雷射波,它可以主動搭載的部分的話,它可以主動有我們一個發射部分的話,它就不受到天候(影響),以及(避免)雲層整個過厚的話,整個取像是不佳的。」

楊琇雅進一步指出,預計10年將發射10枚衛星,分別是6枚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2枚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以及2枚合成孔徑雷達衛,她強調,尤其是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不但能不受天候影響,接受反射波判讀,更能在重大天災發生時,提供即時影像,準確判定災害範圍,充分確保國土安全。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