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目前國際太空研究機構積極搶進的目標,在美國先後發射兩艘探測器之後,歐洲太空總署和俄羅斯航太集團,也合作研發新的火星登陸載具,預計2020年升空、2021年登陸火星,將要採集火星地表的樣本,進行分析研究。
2016年12月,ESA的前一個火星登陸載具登陸失敗墜毀,讓計畫受到一些挫折。不過帶著載具接近火星的探測器TGO,仍舊持續繞行火星,也拍攝許多火星表面的照片傳回地球。過去這一年半的時間,探測器都在調整軌道,準備繼續研究火星的大氣層。特別是當中的甲烷成分。
ESA火星探測器TGO計畫研究員史維恆說:「甲烷的保存期限很短,大概數百年,太陽一照就被紫外線破壞掉了。如果現在還發現,就表示隨時在補充。這些甲烷哪來的?是個重要的問題。」
以地球為例,甲烷通常來自於動植物,因此被科學家認為是火星有生命的證據之一。但甲烷也可能來自於彗星撞擊等事件,這一切都有待實地調查。這也是ESA在前一台登陸載具墜毀後,要再接再厲的原因。
ESA火星探測飛行任務指揮丹尼斯說:「以前只有美國NASA的登陸載具上火星,就是好奇號跟精神號。它們登陸後就做了一些測試,我們現在則要進行調校,來決定訊號傳遞處於最佳狀態。」
而這個訊號傳遞的工作,就交給還在火星軌道上的探測器TGO。同一時間,英國的研究人員正在英格蘭南部的聖奧斯華灣,研究當地特有的強硫酸氣體,以及岩石中的礦物質。專家認為聖奧斯華灣的環境與幾十億年前的火星相似,而硫酸中有足以抵抗極端環境的菌種,值得進一步研究。而火星上含鐵的礦物質,類似聖奧斯華灣的赤鐵礦,當中可能有微生物,或是其他有機物的化石。
倫敦帝國學院科學工程系主任塞弗頓說:「我們必須在上火星之前完全準備好,所以我們研究地球上類似火星的岩石,以確認工作程序完全正確。這些礦物質類似火星上可能找到的。以前我們都沒有去注意,因為它們含有豐富的鐵質,看起來高度氧化而沒有有機物存在。」
除了研究程序有待一再確認,要登陸火星的載具因為空間有限,科學家還在設法縮小實驗裝置的體積。未來若成功登陸火星,載具會使用鑽探器打入火星表面兩公尺以下,採集樣本後直接進行分析,然後把結果透過繞行火星軌道的TGO,傳送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