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不單靠滯洪池 水利專家:提高「承洪韌性」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從扁政府以來,政府已編列超過4300億的預算治水,但這次南部還是大淹水,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認為,防洪工程是系統工程,不能單靠滯洪池、或是抽水站解決水患,缺乏整體規劃,也有學者認為台灣要提高「承洪韌性」。
南部淹水還沒全退,新一波西南氣流,又造成高屏地區淹水,其中高雄市近年興建不少滯洪池,仍無法因應暴雨,專家指出,縣市合併之後有更多開發,卻未重新檢討區域排水與河川涵容能力。
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賜賢表示,「之前高雄市政府時代是有做,但是它是就高雄市的部分,沒有考慮到高雄縣都市計畫以後,開發的部分的量,這個是最大的一個盲點。」
專家指出,防洪看重排水,大水從邊溝引流至區域排水,再導入河川,當排水能力不足,就需要滯洪池與抽水站補強,顯示出防洪工程是系統工程,政府雖然已投入龐大治水經費,但有如貼膏藥、缺乏整體考量。
陳賜賢強調,「排水、抽水、分洪、滯洪,這個是整個系統的運作,這個一定要串聯起來然後做整體的一個考量,要不然因為排水工程,只要一個斷面阻塞了,那這整個系統就會當機失靈。」
根據統計,從扁政府的8年800億而後追加,到馬政府的六年660億,再到蔡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政府編列超過4300億元的預算治水,學者認為,不能說工程無用,但必須承認有極限,若淹水無可避免,就應提高「承洪韌性」。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指出,「第一個可以做的就是海綿城市這件事情,特別是公園綠地,或者是一些比較不是那麼重要的道路,讓它設計成可以去不但吸水,而且還能夠滯洪。」
學者指出,政府宣稱淹水問題可以永遠解決,是不切實際的承諾,應該努力打造不怕水淹的城市,而專家認為,治水需要長期規劃,錢應該花在刀口上,而拿錢執行的地方政府,應該受到監督並好好評估績效。
南部淹水還沒全退,新一波西南氣流,又造成高屏地區淹水,其中高雄市近年興建不少滯洪池,仍無法因應暴雨,專家指出,縣市合併之後有更多開發,卻未重新檢討區域排水與河川涵容能力。
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賜賢表示,「之前高雄市政府時代是有做,但是它是就高雄市的部分,沒有考慮到高雄縣都市計畫以後,開發的部分的量,這個是最大的一個盲點。」
專家指出,防洪看重排水,大水從邊溝引流至區域排水,再導入河川,當排水能力不足,就需要滯洪池與抽水站補強,顯示出防洪工程是系統工程,政府雖然已投入龐大治水經費,但有如貼膏藥、缺乏整體考量。
陳賜賢強調,「排水、抽水、分洪、滯洪,這個是整個系統的運作,這個一定要串聯起來然後做整體的一個考量,要不然因為排水工程,只要一個斷面阻塞了,那這整個系統就會當機失靈。」
根據統計,從扁政府的8年800億而後追加,到馬政府的六年660億,再到蔡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政府編列超過4300億元的預算治水,學者認為,不能說工程無用,但必須承認有極限,若淹水無可避免,就應提高「承洪韌性」。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指出,「第一個可以做的就是海綿城市這件事情,特別是公園綠地,或者是一些比較不是那麼重要的道路,讓它設計成可以去不但吸水,而且還能夠滯洪。」
學者指出,政府宣稱淹水問題可以永遠解決,是不切實際的承諾,應該努力打造不怕水淹的城市,而專家認為,治水需要長期規劃,錢應該花在刀口上,而拿錢執行的地方政府,應該受到監督並好好評估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