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五月才公布準公共化托育政策,為減輕父母托育經費壓力,原訂0到2歲嬰兒送托,最高給予保母或收托機構六千元補助,減輕負擔,不過有許多家長和民代希望,6千元若能直接補助家長,效果更好,因此決定改為補助家長,但實際金額將再研究。
行政院副發言人丁允恭接受電話採訪證實:「支付保母改成支付家長這個部分政策方向是有的,但是詳細的方案跟金額都還要再討論。」
民間團體認為,6千元補助從保母改成家長,意義不大,根本問題是托育配套不足。例如2009年政府首度發放3千元托育津貼,隔年2010年托育費用就明顯漲了13%,2013年漲了7%,2016年漲3.65%,反觀父母實際薪資漲幅,往往追不上托育費用的漲幅。這次政府要發6千補助,其實就是比往年多3千,卻很有可能,只是在家長口袋過個水,托育費仍會上漲。
婦女新知基金會主任覃玉蓉認為:「丟6千塊給保母或我丟6千塊給家長,完全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就過去的經驗,政府丟錢下去,其實保母就漲價。這就對政府不利。如果丟6千塊下去,政府能不能夠抑制漲價?抑制漲價的同時,政府是不是又能夠提供補助,讓保母的經濟安全受到保障?這其實都是非常細緻的一個政策設計。」
婦女新知表示,家長對托育品質的要求,和保母價格保障機制,政府應兩者取得平衡,讓保母有收入保障,也可以仿效台北市和台中市的管理方式,對保母價格審慎管理,避免衍生其他項目收費,讓政策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