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 盼終結塑膠垃圾

1521698616f.jpg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環保團體以「終結塑膠污染」為主題,雖然減塑運動已推動多年,但台灣每年還是使用高達200億個塑膠袋,他們也呼籲除了減量,希望源頭石化原料減產,如此不僅可以減塑,也能減少環境污染、減緩氣侯變遷。 
 
日前8個塑膠袋塞滿了小虎鯨的胃的新聞讓人憂心,塑膠垃圾已成為海洋生物的殺手。 
 
台灣雖然推動減塑多年,但統計台灣每年使用的塑膠袋仍高達200億個,人類從1950年代以來,已製造83億噸的塑膠、這種永久性的垃圾,有九成以上未進入回收系統,美國更是每天就使用5億隻吸管、全球1分鐘就發出200萬個塑膠袋,5000億個塑膠瓶,用量驚人,800萬噸進到了海洋,再不減量,2025年塑膠垃圾將超過全球魚類的總重量。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零廢棄研究專員孫瑋玫表示,「我們需要全球限制塑膠一開始的產量,因為塑膠是從一開始生產使用甚至回收跟丟棄都會造成環境跟人類健康的風險。」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則說,「循環經濟,從產業的製造還有銷售都一起可以去思考說,怎麼樣可以能夠去加速循環?」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台灣環團選出終結塑膠垃圾為主題,不只呼籲民眾從生活中減少使用塑膠用品,也希望能從源頭原料減量,為地球永續生存盡一分心力。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