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重工業重鎮 造就五金街歷史演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高雄是台灣的重工業重鎮,從早期的碼頭工人、拆船工人、五金街,以及加工出口區等,歷經許多不同的勞動階段。而現在全國唯一的勞工博物館最新展區,就結合廢五金和勞動意象,要透過設計師巧手,把廢五金材料進階成為精緻的金工作品。
從事鋼索製造30多年的陳光寶,三年前開始利用閒暇創作,將廢鐵材料做成縮小版鋼琴,螺絲帽焊接成藝術家,以詼諧、童趣的作品,轉換勞工刻苦意象。
對於創作品小人物沒有手掌,他說,要讓大家來當勞工的推手,「因為這些本身都是沒落的行業了,我們要把它發揮到極致。」
而這些拆船業的廢材料,也讓高雄自然形成一條五金街,不過,隨著拆船業沒落,五金街轉型,高雄在地年輕設計師透過巧手,留下五金街過往,升級成為精緻金工作品。
設計師許鶯薰表示,「產業在變遷,政府說拆遷就是瞬間消失了,所以我想用陶瓷說明文創或是產業的脆弱性。」
設計師李恆則說,金工和手飾其實現在是比較新興的產業,相較之下,大、小五金界等比較舊的傳統的工業,他希望可以透過藝術家的詮釋,讓更多人關注。
高雄從早期的碼頭工人、拆船工人,一路到五金街和加工出口區,歷經不同世代的演進,產業類型改變,傳達不變的勞動精神。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館長李德純表示,「像是齒輪、鏽蝕這些金屬零件,感覺都是跟藝術扯不上關係,可是透過這個展,我們讓市民知道我們這些東西,也可以轉換成很美麗的一些物件。」
高雄設立全國唯一的勞工博物館,不時更換展出,讓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更能了解勞動歷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李淑蘭、陳顯坤 高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