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真絲業褪色多年 打入高端時尚拚回春

希臘東部,靠近土耳其的一個小鎮蘇芙里,在19世紀是絲綢生產重鎮,但一度輝煌的產業,因為不敵外在競爭,早已沒落。不過現在,高端服裝市場,對絲綢的需求大增,反而讓蘇芙里的手工絲綢產業,找到重生契機。

希臘東部邊境沉靜的小鎮蘇芙里,是全歐洲最早開始生產真絲的地方,發展到19世紀,已經是全國絲綢之都,不過當年的風華,家家戶戶嘎嘎作響的古老的紡織機,早已在人造化學纖維,與市場開放的競爭下節節敗退.當地碩果僅存的兩座絲綢工廠,近年來嗅到景氣回溫的契機,期盼打進高端時尚市場,推動產業復興。

蘇芙里絲綢業領袖 其阿克里斯說:「沒有真絲就沒有高級訂製服,我認為這是蘇芙里的優勢,應該善用。」

絲綢工廠代表 巴卡露表示,「在這個特殊時刻,真絲捲土重來,時尚設計師們都在找它,我們每天都在努力增產、提升品質,以便符合設計師的需求。」

當地兩家工廠目前主要出口服裝跟手工藝品到鄰近的保加利亞,斯洛伐克與塞浦路斯,也接英國設計師的訂單.不過地方生產規模小,蠶繭還得送到義大利去加工處理,不足原料的都得從中國進口再加工.而隨著中國快速工業化,種桑養蠶的農村日益減少,蘇芙里300公頃的桑樹園隨時可以補上缺口,每隻蠶產出2.5公里長的蠶絲,快速承接商機。

蘇芙里的絲綢業基礎,吸引包括中國與歐洲投資客的興趣,法國精品愛馬仕的慈善基金,最近贊助了當地部分的加工機具,但距離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還有距離.中國投資者也在今年夏天來視察過,當地居民期盼加速轉型重生。

蘇芙里居民 雷卡說:「上千的遊客與投資者對這裡有興趣,然而什麼都還沒有發生,因為這些事需要政治力去推動,或許這裡壓根就沒有。」

蘇芙里當地有四座跟蠶絲業相關的博物館,傳統產業文化成為吸引觀光客的賣點,當地政府也準備翻修一座古老大宅院,一邊經營民宿,一邊向好奇的遊客展示養蠶之道。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