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白米食用量減 米料理吸引饕客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現代人白飯愈吃愈少,農糧署統計,七零年代,國人年平均的白米食用量,最多110公斤,民國一百年之後,只剩40多公斤,農糧署輔導業者生產有產銷紀錄的米漢堡,希望增加白米的銷量。
米漢堡微波加熱兩分鐘,熱騰騰的米食就能端上桌。傳統的白米做成米漢堡,結合速食文化,或以日式丼飯、義式燉飯呈現,注入異國料理風味,農糧署輔導業者將米食作成各式料理,又以一人份的小包裝販售,藉由迎合現代人飲食文化,來帶動國人對米食的需求。
==農糧署副署長 莊老達==
就是要讓學童
可以從小就吃到好米
認同好米
以前的蛋糕麵包饅頭
麵條都是小麥做的
所以我們把這些東西
也通通用米來做
農糧署認為,傳統米食逐漸被外來飲食取代,要推動,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學童下手。而白米在早期農業社會是主要糧食來源,民國七零年代,國人年平均的白米食用量,最高可達110公斤,但隨著貿易自由化、飲食多樣化等衝擊,民國一百年之後,減量到40多公斤上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太大起伏。
==民眾==
就比較喜歡吃麵啊
==民眾==
現在會改變一點
各國的食物很多
很多選擇
健康、瘦身資訊發達,有些民眾為了降低澱粉攝取,對米食遠而避之,有些民眾則因為異國料理五花八門,選擇多,也不見得餐餐都吃白米。米食搭配各種形態作變化,再加上產銷履歷,農糧署只希望吃米的人口,別再繼續流失。
記者 黃怡菁 郭俊麟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