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療到標靶治療 治癌方法推陳出新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每11分13秒,就有一個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更蟬聯34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癌症治療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知識。公視主題之夜紀錄片"抗癌新紀元",帶您探討癌症治療途徑,從化療到新陳代謝,重新思考癌症治療的可能。
現代人對癌症恐怕都不陌生,但癌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科學家定義癌症是體內某些危險性細胞的不正常增生,19世紀初人類首度以手術切除來治療癌症,20世紀初發展出放射性治療,1990年開始癌症基因"標靶治療",優點是比起化療對身體負擔較小且效果極好,但癌細胞卻會產生抗藥性,出現新的增生現象。
==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 羅伯特溫伯格==
標靶治療通常效果極佳
不過六個月、七個月或八個月後
癌細胞找到新的方法來增生
而這些新生成的癌細胞
不再被最初的藥物所控制
1970年也有科學家提出,癌細胞基因並不固定,會隨環境而變化調整,一旦整體平衡被破壞,癌細胞就有成長條件;10年醫學界重新關注1920年代曾提出的癌症治療途徑"新陳代謝",這涉及癌細胞的進食消化和養分,尤其是阻止癌細胞吸收葡萄糖,讓癌細胞餓死,像是抗糖尿病藥"每福敏",就成效明顯。
==藥物細胞生物學教授 奈夫迪普錢德爾==
各種不同的癌症
像大腸癌肺癌胰臟癌
如果讓老鼠服用每福敏
癌症就會下降 成效良好
科學家不斷嘗試研究癌症起因和治療方式,並記取經驗,雖然目前仍無法治療所有的癌症類型,但癌症研究不能停,而且這耗時間也耗金錢,如何讓癌症研究有經費並持續下去,不只是科學的挑戰,更是這個社會的挑戰。
記者 李曉儒 陳柏諭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