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片異軍突起 為國際電影注活水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好萊塢的電影娛樂影響力遍及全球,世界上幾乎沒幾個國家能扶植出夠強勢的電影工業,與好萊塢相抗衡,不過南韓卻做到了。韓國的電影娛樂業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快速成長,甚至在亞洲掀起一陣韓片風潮。今天的「南韓奮起」系列報導,要深入觀察韓國電影工業,它像是一朵壓不扁的玫瑰,當壓力愈大,它就挺得愈直。
韓國熱燒遍亞洲,今年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在港、台上映,在兩地都拿下破千萬台幣的票房,賣座遠超過台灣好幾部自製國片的總和,挾著這股餘威,片商緊跟著來台推出另一部高票房紀錄的喜劇片「我的老婆是老大」。
外銷規模達千萬美元的韓國電影,不但在亞洲市場告捷,就連好萊塢也看準它的潛力,最近相繼以數十萬至近百萬美元的高額權利金,買下四部韓片重新拍攝,讓帶有韓國血統的電影正式打入西片主流市場。西方媒體形容,原本被視為流行文化落後的南韓,如今搖身一變,已成為亞洲娛樂的新勢力,為國際流行文化注入一股活水。
我認為,韓國電影的獨特性在勇於嘗試不同的故事型態。當他們要待給觀眾娛樂時,他們知道如何拍出電影。
好萊塢需要大量的靈感來源,而韓國正好能提供這些靈感。雖然目前我們的技術無法超越好萊塢,但也已經相差不遠了。
勇於創新、成熟的製作技術,讓韓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與好萊塢電影分庭抗禮的國家。在韓國本土,韓片市占率高達51%,每個韓國人一年平均看1.86部國片,去年戲院賣座的前七名當中,除了《哈利波特》之外,其餘清一色全是韓國電影。
韓國電影之所以能異軍突起,抵擋好萊塢的強勢入侵,韓國人異口同聲指出,創投資金是一大助力。
我們政府很努力得穩固電影資本,因為電影是用錢打造出來的產業,有雄厚的資本,才能培養出更多有創意的人材。
近十年來,韓國電影工業歷經大財團投資、政府多重政策保護,以及創投公司投入電影募資等階段。
N/S一九九九年,導演姜帝圭以當時極高的預算兩百萬美元,拍出了「魚」這部諜報動作片,寫下南韓電影轉型的里程碑。
「魚」外銷到日本,創下百萬美元票房紀錄。南韓政府每年撥款80萬美元預算,扶植產業發展,韓國本土的創投資金也不斷湧入,韓國電影的海外版權售價直線攀升,許多電影幾乎一賣到海外,轉手就能賺回半部片子的製作成本。
投資電影雖然沒辦法賺大錢,但就資本運轉效率來說,可說是很值得投資的產業。
韓國也像美國一樣,發展出專門投資電影的共同資金,透過網路下單,對一般韓國大眾形成極大的吸引力。
我們透過網路募集資金,有時剛推出二分鐘,就募到了1、2億韓元。
韓國人口總數將近台灣兩倍,幾年前也曾經歷國片不景氣的寒冬,當時韓國片的市場占有率不到15%,為了爭取生存空間,電影界持續遊說官方保障國片配額。
三年前,南韓政府準備屈服美方壓力、降低戲院一年播映國片的保障天數,許多導演、製片等電影從業人員憤而剃光頭上街示威,抗議政府扼殺韓國電影的發展。
電影這個產業不能消失,它不像別的產業,可以說不做就不做,這種為了求生存的迫切感,正是韓國電影的競爭力所在。
就像青蛙一樣,蹲得愈低就跳得愈高,特別是經歷金融風暴後,我們找出了珍貴的寶物,這是所有亞洲人都喜歡的東西。
對照韓國,台灣電影業是否也能從黑暗中找到新的轉機?
拍了「我的野蠻女友」而身價大漲的郭在容,九零年初曾因為缺乏資金,八年都沒拍成一部電影,他強調,只有克服許多困難,才能得到力量,這是韓國電影真正成功的原因,他也以此與台灣電影業共勉。
公視新聞藍美貞,沈紘騰漢城採訪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