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訪沙 鞏固油源削弱美影響力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上個週末訪問沙烏地阿拉伯,簽署了包括能源在內的多項協議,沙國也將協助中國設立戰備儲油計畫。胡錦濤此行鞏固油源的意圖明顯,也有意削弱美國在波灣地區的影響力,兩大石油消耗國的搶油大戰逐漸浮上檯面。
一般認為,胡錦濤22號訪問沙烏地,一方面是確保油源穩定,另一方面是削弱美國在波斯灣地區的影響力。中國10年來經濟快速膨脹,各項能源需求大增,相當倚賴外國資源,以石油為例,中國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耗國,因此油源策略以油源多元化,以及油路多元化為兩大操作目標。
中國4成的石油倚賴進口,到了2010年進口石油將突破5成。目前來自中東國家的石油就高達進口量的一半,最大進口國家是非洲的蘇丹,該國70%的石油出口到中國,而蘇丹跟伊朗的石油佔整個中國進口量的20%。同時中國也積極跟俄羅斯,中亞跟拉丁美洲發展能源外交。
上述資料充分顯示出中國在石油進口,跟美國的國家利益有直接衝突。4月份的遠東經濟評論就以"中國是否會因為石油而開戰"撰文指出,伊朗的核武危機,蘇丹的人道危機,都是美中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角力戰場,加上中國勢力深入中亞,包括跟哈薩克聯合修築油管,都直接挑戰美國的區域戰略部署。至於同樣是關鍵問題的台灣議題,也捲入其中,因為台灣日本與美國的關係,與中國在西太平洋運油航線安全,息息相關。
美國不斷呼籲日本協防台灣,一旦台海開戰,中國勢必動員一切經濟力,政治力跟軍力,圍堵日本的能源輸送路線,包括麻六甲海峽,南海,甚至台灣海峽。因此有專家建議,讓中國加入國際能源組織,迫使中國改變目前的能源政策,不但能夠消除美國對中國能源外交的疑慮,也能降低中國外來發生能源危機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