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台北機廠

  • 修復9冬 鐵道博物館明日開放第一階段展區

    |

    開9年的時間進行古蹟修復,國家鐵道博物館明仔載(7/31)欲開放第一階段的展區,上影目的是會當坐修復了後的藍皮柴油火車,遊覽規个園區,這也是唯一佇臺北市區內面駛的火車。(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鐵道博物館明第1階段開放 藍皮柴油客車將復駛

    |生活

    國家鐵道博物館前身為台北機廠,歷經9年的古蹟修復,於2015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明(30)日將正式對外開放第一階段的展區,民眾可以搭乘修復好的藍皮柴油客車瀏覽園區。

  • 台北機廠轉型鐵道博物館,如何典藏文物與歷史?【獨立特派員】

    |文教科技

    台北市市民大道上,有一個占地16.79公頃的園區,從日治時代開始,就是台灣最重要的鐵路車輛維修基地–台北機廠。這塊地原本面臨被資產活化的危機,經過各界抗爭才指定為國定古蹟,規劃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一個荒廢的園區、還有年久失修的機具,要如何變成典藏鐵道文物的展區?

  • 台鐵公司化遭質疑 交長:有助組織改善與鐵路安全

    |生活

    交通部推動台鐵公司化,但遭到工會質疑與反彈,交通部長王國材上午到立法院報告,公司化將可改善台鐵組織問題,改善運輸安全,對於外界質疑,王國材表示政府已經盡最大力量協助台鐵。

  • 同意遠雄防災模擬 大巨蛋案再進一步

    |兩岸

    北市都發局今天召開都審會,審查大巨蛋案,這也是新任北市都發局長黃景茂的第一戰。今天審議重點,是遠雄提出包括變更提高防災避難人數,從5萬多人提高到12萬多人,以及防災基地擴大到包含松菸園區在內等,環團批評遠雄有變更,就應重做環評。都審會最後決議,同意遠雄回去進行防災疏散模擬,並在下次都審會提出模擬結果,形同大巨蛋案再進一步。 大巨蛋案第三次都審會登場,曾宣告要讓大巨蛋取得雙贏的新任都發局長黃景茂,首

  • 大巨蛋續建否?鄭麗君:北市府應清楚表達

    |兩岸

    大巨蛋的爭議如何解決?13號的蔡柯會,台北市長柯文哲直接點名文化部,要求協助。指出大巨蛋兩條可疏散人群的連通道,分別通往台北機廠與國父紀念館,但這兩個地方都由文化部管轄。議題持續延燒,文化部長鄭麗君今天要求北市府、先清楚表達要不要續建。柯文哲強調,不拆就是要蓋,但要先解決安全問題。 文化部長 鄭麗君說:「我們是認為說首先要請北市府先清楚表達大巨蛋要不要續建。」 大巨蛋要不要再蓋下去,台北市政府要討

  • 國定古蹟台北機廠 見證近代鐵道史

    |

    國定古蹟台北機廠保留鐵道資產,文化部也委託中原大學,進行火車修復的影像紀錄,和以早的老員工,進行口說歷史,希望為台北機廠留下更多紀錄。 吊掛車體,拆解馬達線進行維修,這款柴油動力機車,是美援時期台鐵向美國奇姆買進的,早期是牽引莒光號等高級客車的主力,1970年代西部幹線電氣化,柴油機車轉往東部幹線、南迴線,台鐵普快列車做使用,未來恐將優先被淘汰,檢修技術即將凋零。但對今年86歲、民國37年就進入台

  • 國定古蹟台北機廠 見證近代鐵道史

    |

    國定古蹟台北機廠保留鐵道資產,文化部也委託中原大學,進行火車修復的影像紀錄,和以早的老員工,進行口說歷史,希望為台北機廠留下更多紀錄。 吊掛車體,拆解馬達線進行維修,這款柴油動力機車,是美援時期台鐵向美國奇姆買進的,早期是牽引莒光號等高級客車的主力,1970年代西部幹線電氣化,柴油機車轉往東部幹線、南迴線,台鐵普快列車做使用,未來恐將優先被淘汰,檢修技術即將凋零。但對今年86歲、民國37年就進入台

  • 大巨蛋重返都審會 林洲民要遠雄2週補件再審

    |兩岸

    遠雄大巨蛋案今天重返北市都審大會,聚焦議題包含容留人數、大客車上下客、動線、都市防災與消防,以及電腦疏散模擬等,遠雄仍堅持原立場,都發局長林洲民裁示,要求遠雄2周內重提修改內容,雙方依舊沒有共識。 遠雄大巨蛋案重返都審大會,由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主持,這次聚焦議題,包含容留人數、都市防災與消防,以及大客車上下客動線等,為了符合柯市府的公開透明,全程直播,也開放民眾發言。當地里長吳建德說,「遠雄自圓

  • 大巨蛋重返都審大會 容留人數引質疑

    |兩岸

    遠雄大巨蛋今天重返都審大會,聚焦3大議題,包含容留人數、都市防災與消防。而當地里民還有民團,都質疑以環評核定引進人數為59833+X的人數不合理。 遠雄大巨蛋案重返都審大會,由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主持,這次聚焦三大議題,包含容留人數、都市防災與消防,以及57輛大客車上下客動線,為了符合柯市府的公開透明,全程直播,也開放民眾發言,大多都對以環評核定引進人數為59833+X,有質疑。 當地里長吳建德說

相關標籤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