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
-
李鴻源示警大雨恐釀二次堰塞湖 中央研議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
|生活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後,造成下游堤防損壞,中央設置「鼎塊」、「太空包」及「臨時土堤」三道保護層,進行臨時的堤防整建。水利署表示,明(4)日將完成第一階段3公尺的土堤建構,可達一定保護標準,除非有大雨,否則洪水不會再進入市區。但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示警,上游還有2.5億泥沙,如果有豪雨或地震,恐再形成「二次堰塞湖」。中央則證實,確實有風險,除了加固堤防,也研議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至於,國慶前後可能有新的熱帶擾動,則是提前訂定撤離疏散計畫。
-
李鴻源憂志工將病菌帶出花蓮 衛福部:災區沒有更多病菌
|生活光復鄉災後遍布厚重淤泥,不少民眾自發前往當地救災。不過,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提醒,民眾湧入災區,要留意可能會生病,或是把病菌帶出花蓮。衛福部次長莊人祥回應,災區疫況和非災區差不多,災區並沒有更多病菌的狀況。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當地對志工的需求沒有停止,仍需志工到專區協助。
-
馬太鞍溪臨時駁岸3百外人施工 拚中秋前完成
|崩山潭造成災情了後,水利署昨昏 (9/29) 共馬太鞍溪的水改向,避免溪水閣流入去市區。另外,這改馬太鞍溪的駁岸,有一段欲到3公里長的破口,水利署也當咧派人加強修補,希望中秋進前會當完成。(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馬太鞍溪水成功改道 避免再流入市區
|地方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釀災後,水利署昨(29)日成功將馬太鞍溪的水流改道,避免溪水再流入市區,提升災後重建效率。由於這次馬太鞍溪堤防出現2860公尺的大範圍破口,水利署加派人力機具,正在打造有3層防線、3公尺高的臨時土堤,要力拚在中秋節前完成。中央也公布,如果24小時累計雨量達100毫米 ,就會啟動堰塞湖警報發布程序。
-
馬太鞍溪堰塞湖仍紅色警戒 李鴻源:應無立即風險
|地方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目前壩頂高度82公尺、剩餘水量610萬噸,但仍維持紅色警戒,先前曾經示警要留意管湧現象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29)日表示,管湧的問題已降低,目前應該不會有立即風險。而在馬太鞍溪橋上游架設微地動訊號測站的陽明交大團隊學者趙韋安揭露,堰塞湖溢流時,監測訊號跟崩塌、洪峰的相對關係,希望未來能讓決策單位更容易針對災害進行預警。
-
崩山湖溢大水致災 外界質疑怎毋先磅破引流
|針對馬太鞍溪的崩山湖,7/25林保署用衛星去看,一開始干焦18公頃闊,到做大水進前煞已經有140公頃,就有民眾咧質疑,這兩個月為啥攏毋去共磅予破?專家表示,因為是咧深山林內,重機具根本就無法度到;而且就算共磅予破,遐原底是一个水庫的水量,若直直衝去水尾真危險,最後才會認為,撤離民眾才是上安全的方法。(新聞標題、導言為台語文)
-
堰塞湖溢流遭疑事前未處理 學者:炸山引流不可行
|社會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潰決造成嚴重災情,這座湖是在7月下旬,林保署透過衛星掌握形成,一開始面積18公頃,到潰決前夕已達140公頃,相關單位成立應變小組,啟動空勘和風險初評,9月22日因應颱風造成的豪雨啟動預防性疏散。有外界聲音質疑,為何這近2個月以來,都沒有進行爆破或工程引流呢?有學者指出,堰塞湖位處偏僻,重機具不易到達,另外爆破風險過大,最後認為撤離居民最可行。
-
楊梅、平鎮、竹圍3項公共工程 張善政列首波體檢對象
|政治選前桃園公共工程安全議題引起關注。市長張善政今(30)日宣布全面啟動總體檢,目標在就職100天內,提出首波體檢報告,張善政表示,一切回歸技術本位,強調找出問題,在制度面上檢討補強。
-
九合一大選/黃聚焦都更蔣拋長照 陳回應偷窺爭議
|政治關注年底首都選戰,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聚焦「都市再生」暢談都更;國民黨參選人蔣萬安則提出長照3箭政策,要增加高齡長照補助款,每年挹注3億元;針對免治馬桶政策的偷窺爭議,陳時中則回應有失誤就立刻改正。
-
李鴻源質疑再生水廠建置進度慢 徐國勇:無執行落後問題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指出,近7年只蓋出高雄1座再生水廠,質疑政府不重視再生水進度。對此,內政部長徐國勇6日視察永康回收水中心表示,並無執行落後問題。 永康水資源回收中心裡頭的怪手正在趕工當中,雖然還沒正式完工,但近期已能試產2500噸的再生水。內政部長徐國勇6日上午前往視察,由於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指出,近7年只蓋出高雄1座再生水廠,質疑政府不重視再生水進度,徐國勇強調進度沒落後。 內政部長徐國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