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馬太鞍溪堰塞湖仍紅色警戒 李鴻源:應無立即風險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目前壩頂高度82公尺、剩餘水量610萬噸,但仍維持紅色警戒,先前曾經示警要留意管湧現象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29)日表示,管湧的問題已降低,目前應該不會有立即風險。而在馬太鞍溪橋上游架設微地動訊號測站的陽明交大團隊學者趙韋安揭露,堰塞湖溢流時,監測訊號跟崩塌、洪峰的相對關係,希望未來能讓決策單位更容易針對災害進行預警。

從林保署的即時監控畫面可以看到,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水量相較於之前又更下降,目前壩頂高度82公尺,剩餘水量610萬噸,仍維持紅色警戒。

內政部29日舉辦堰塞湖防災研討會,曾示警管湧現象可能造成2次災情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強調,管湧現象的問題大大降低,目前不太會有立即風險。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不太會有一些很立即的危險,因為目前的這個滲流的狀況,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內政部長劉世芳指出,「610萬噸的水,這個水當然包括泥沙,可是下一次的颱風,或者是氣候變遷或者是地震,會不會引發其他相關的效應?」

而在馬太鞍溪橋上游架設微地動訊號測站的陽明交大團隊,學者趙韋安揭露,堰塞湖溢流時,監測訊號跟崩塌、洪峰的相對關係。

陽明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趙韋安表示,「2時54分的時候,微地動已經產生了預警,所以從預警走到水流已經接觸到想要保全的區域,大概有20到30分鐘的預警時間。」

趙韋安解釋,23日下午2時20分,監測到水位開始洩降,是第1波警戒訊號;2時54分,微地動站的訊號回傳,顯示劇烈跳動;3時12分,系統內看到洪峰正經過北岸測站;3時20分,馬太鞍溪橋的水位計訊號中斷,強調透過多重監測工具,等於同步觀測溢流的水況。

另外學者游景雲則擔憂,一般河川溢淹,干擾救災。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游景雲指出,「比較擔心的就是其實一般的河川溢淹,現在主要是光復堤防,目前是沖回的狀況,部分河水是會往市區。」

趙韋安同樣示警,下游河床已經被抬高,河道相對容易被堵塞,雨量不大也可能釀災,未來只要再有規模不大的崩塌,就可能產生2次堰塞湖。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