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李鴻源示警大雨恐釀二次堰塞湖 中央研議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後,造成下游堤防損壞,中央設置「鼎塊」、「太空包」及「臨時土堤」三道保護層,進行臨時的堤防整建。水利署表示,明(4)日將完成第一階段3公尺的土堤建構,可達一定保護標準,除非有大雨,否則洪水不會再進入市區。但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示警,上游還有2.5億泥沙,如果有豪雨或地震,恐再形成「二次堰塞湖」。中央則證實,確實有風險,除了加固堤防,也研議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至於,國慶前後可能有新的熱帶擾動,則是提前訂定撤離疏散計畫。

空拍一覽溪床,重機具持續動工,涵管已經埋入,在馬太鞍溪橋毀損後,短期先蓋涵管便道,相關的工程進度比官方預期超前;同樣趕工整建的還有堤防建置,設下三道保護層:鼎塊、太空包及臨時土堤,水利署表示,初期的堤防鞏固4日就會完工,將有基本保護。

水利署長林元鵬表示,「明(4)日就可以達成這個第一階段,就是3公尺土堤的建構完成,除非有大雨,否則洪水是不會進入市區,第二階段加高再2公尺,還有這個噴混凝土這個工作,都會在下週六都會完成。」

林保署也密切監測,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儘管最新數據蓄水量約590萬噸,水位、面積未有明顯變化。但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示警,要是有豪雨或地震,恐怕再形成二次堰塞湖。中央坦言有風險,並祭出應對方案,包括加固堤防與做溢洪道或排水設施,減少崩塌洪水量。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指出,「泥沙只下來了大概7000萬,大概還有2.5億噸還在上面,它的整個山壁是不穩定的,所以再發生一次豪大雨,它就非常可能再崩下來,那它再崩下來,就會形成第二次堰塞湖。」

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說:「確實是有這樣的風險,水利署也在加緊在堤防的加固,那希望能有一定的保護程度。」

水利署明(2026)年底,則分3階段清理下游的600萬方泥沙,主要針對深水槽。但花蓮還未復原,在國慶前後,可能有新的熱帶擾動,不排除影響台灣,中央也將訂定撤離疏散計畫。

中央救災中心前進指揮所總協調官季連成回應,「第一個我們要做的是警告系統,比照地震的警告系統、國家的警告系統來處理。第二個步驟,我們建立了一個類似海嘯,才能發放的防空警報系統。」

雖然就目前觀察,不利颱風發展,但中央提出4點規劃,不但要有告警與警報系統,也將出動軍警消,將獨居長輩撤往住家2樓以上;若是長者住在平房,則疏散至收容中心;其他民眾則要「強制」垂直撤離,只要警報發放,禁止留在1樓,警察將挨家挨戶查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