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擬增至42項 加強保護軍工、太空等項目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科會昨(24)日預告修正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項目,由原本的32項擴增到42項,最主要考量就是台灣軍工與太空技術領域,已邁入產業化階段,須加強保護軍工、太空及軍民兩用等相關技術的營業秘密。
協同各部會盤點符合《國家安全法》定義的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項目,國科會第3波新增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項目,並在24日預告修正草案。
國科會前瞻及應用科技處科長王凱平說明,「本次修正草案考量我國軍工與太空技術領域已邁入產業化階段,草案預計新增10項,及變更1項技術項目。」
加強保護台灣軍工、太空及軍民兩用等相關技術的營業秘密,關鍵技術項目從32項擴增到42項,整體技術領域包括國防科技、太空、農業、半導體、資安、量子、能源、人工智慧等。
中大太空科學與工程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張起維指出,此次新增運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掩星,或反射觀測之地球環境參數測量技術,就是福衛三號、福衛七號與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的遙測方式。
而高精度衛星姿態控制與指向技術,牽扯到火箭推進,可能民用、也可能軍用,即便目前國內發展比較前期,但因應未來技術較成熟,國家會列管也不意外。
中大太空科學與工程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張起維表示,「因為這畢竟就牽扯到就是導彈的那個部分,基本上就是讓衛星按照我們所想要的方式,去轉動面向我們所想要面向的目標。」
針對管制陸生修讀我國國家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起維以自身系所為例,因較為敏感,在2020年中國片面暫停陸生來台就讀學位之前,就沒收中港澳學生。
張起維提到,「之前我們大學部還在大氣系那個太空組的時候,那時候數量也不多。」
學位陸生已在2023年8月清零,疫情後陸生交換生陸續來台,對此,教育部表示,今(2025)年5月已發函給核定陸生招生系所,重申落實2011年公告的注意事項,也需了解修習含旁聽學生的背景,並評估授課內容妥適性。
黃瑀喬/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