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AI微短劇縮短製作時間 演員與拍片團隊憂被取代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從中國崛起的微短劇,雖然常被批評粗糙淺薄,但符合快節奏的娛樂需求,流量與獲利驚人。這股風潮如今已經燒到太平洋彼岸,逐漸滲入影視生態,在中國市場則是持續進化,更多用AI製作的微短劇問世,整個創作流程倍速加快,不過,也為產業帶來新的衝擊。

打開社群平台,很難不看到大數據推播的短影音,現在出現越來越多AI生成的微短劇,天馬行空不花腦筋的內容,為業者輕鬆賺進流量。

科技公司創辦人陳坤說,「這一條橘貓劇的播放量,是5.2個億。」

在AI技術的加持下,微短劇已經跳脫人工拍攝,從劇情、角色對白,甚至鏡頭語言,都能由AI預測觀眾反應自動生成,門檻大幅降低,單人就能完成,製作一集只要幾個小時,就算劇情荒誕,畫面粗糙也能為觀眾所接受,為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陳坤表示,「在今天AI的能力還達不到傳統影視製作能力的時候,可能它第一步能滿足的,就是短劇的製作。」

從電視轉向AI影片製作的陳坤,今(2025)年在影音平台快手推出AI原創奇幻微短劇,5集的山海奇鏡掀起熱潮,他以古典小說山海經為靈感,用AI生成劇本與人物,再用快手平台自行研發的可靈AI,將圖像快速生成影像與特效,神話怪獸活靈活現,動作光影流暢,已經能展現出大片的震撼力,第5集創下5000多萬次播放,佔據社群話題,專家看好發展潛力。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AI中心主任阿巴迪亞指出,「AI影片有很多讓人喊『哇』的元素,很多瘋狂的東西,我認為未來最大的差異是,比方說大型的科幻劇,可能會出現在嗶哩嗶哩,而非大型電影製片公司。」

娛樂事業融入AI趨勢已不可擋,也在全球引發各種法律與倫理爭議,陳坤同樣遇上AI生成的影片被抄襲複製,告上法庭,演員與拍片團隊則擔心肖像與工作被廉價複製替代。

陳坤說,「對於AI創作東西到底有沒有版權,其實集中在你人類,在創作過程中,到底加入多少你自己的智慧的成分在。」

微短劇製作者劉小姐表示,「觀眾其實很無情的,只要對內容有興趣,管你用什麼做的,真人與AI會不會互相替代,我認為不會,可能就是這兩方互相打架以後,誰會打贏的事情,誰會沒落。」

微短劇風潮這2年也跨過太平洋,吹進加州好萊塢,經過疫情後經濟不振,罷工風波與製片方緊縮預算的困難時刻,微短劇成為許多演員的救命繩,現已發展為80億美元的產業,很多影音平台也都進駐發展,一樣的豪門、霸總套路,換上西方面孔與場景,仍然是流量保證。

演員夏德林說,「我真的認為這是產業的未來,我不喜歡這種內容富豪、霸總等,但這是娛樂,娛樂可以不同。」

雖然短劇最受歡迎的是亞洲市場,但歐美觀眾付費意願更高,也促使短劇業者跨海發展,慢慢滲入西方影視產業。好萊塢演員工會最近也開放成員,參與這類非傳統規格的短劇演出,為演員提供更多合法收入來源和曝光機會。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