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沙巴土壤富含鎳鈷 團隊嘗試用植物採礦

隨著電動車普及,全球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也讓各界不斷思考如何用更環保的方式來開採。馬來西亞沙巴深山有團隊嘗試植物採礦,利用植物吸收金屬再進行提煉。雖然效率暫時無法取代傳統高污染採礦,但因為更永續、對環境影響小,也被視為未來的新方向。

馬來西亞北婆羅洲的沙巴位於深山裡的那巴魯公園,是馬國第1個聯合國世界遺產,它的最高峰京那巴魯山海拔4095公尺,為東南亞第1高峰,這片山區的土壤裡蘊藏著相當豐富的鎳礦。

馬來西亞沙巴大學環境科學家扎伊達表示,「這個地區非常特別,尤其是婆羅洲這一邊,因為這裡的構造和地形屬於超鎂質與超基性土壤,代表它天生帶有重金屬濃度,特別是鎳與鈷。」

雖然京那巴魯公園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當地學者近幾年格外關注一種葉下珠屬的植物,因為它會吃重金屬,也就是葉子會累積土壤裡的高濃度鎳金屬。

馬來西亞沙巴大學生化學家哈里贊說:「這株植物看起來很健康,你可以看到,它已經長了5年對吧?」

鎳是電動車鋰電池中的關鍵元素。傳統的採礦會為水和空氣帶來污染,更是濫伐森林的元凶。現在馬來西亞打算進行既不破壞大自然,又天然永續的植物採礦。

馬來西亞沙巴大學生化學家哈里贊指出,「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們先把葉子壓碎,然後擠壓它,你可以看到試紙的顏色變成粉紅色。出現這種粉紅色表示它含有鎳。」

試紙上的粉紅色越深,鎳含量也越濃。但要靠重金屬超級蓄積植物,達到工業規模的鎳採礦並不是那麼容易。研究人員表示,每1公克的生物質可以提取2萬微克的鎳,代表每公頃土地可以淬鍊出100公斤鎳,做法是焚燒植物以獲取富含礦物質的灰燼。

馬來西亞國家奈米公司是植物採礦背後的推手,更是馬來西亞進入電動車電池供應鏈市場的切入點。

馬來西亞國家奈米公司執行長雷佐凱里表示,「我們正大力投入、致力於以永續方式,在馬來西亞發展本地的電動車生態系統。以我們發現,馬來西亞政府幾乎已經全面開放讓電動車產業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今(2025)年年底,我們的目標是在馬來西亞建立1萬座電動車充電站。」

而植物採礦是否具有商業上的可行性?馬國鄰近的新加坡或許也有答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項技術,用來提高重金屬超級蓄積植物的吸收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林英明表示,「他們能將濃度提高1倍,這已經是一種進步,所以這其實是能隨時間發展的技術。我認為這完全可行,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儘管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但沙巴仍是馬來西亞最貧窮的地區之一。植物採礦若真的可行,那麼它將徹底改變當地人生活。馬來西亞國家奈米公司打算在2026年採收這些植物,但要將採礦能力商業化仍需要時間。

其實早在80年代,生物學家就在利用植物吸取礦場土壤裡的污染元素。1996年烏克蘭車諾比核災後,科學家們也以芥菜吸收污染土壤中的銫等放射性元素。

在現今已知的35萬種植物裡,地球上大約有750種具有超級蓄積植物特性,但這種現代的植物煉金術還是有其限制,因為它頂多只能深入地下6英尺礦物,比起傳統採礦仍有許多限制要突破,但至少這已經是個保護地球的開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