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量表新制上路,重症家庭憂慮聘雇排擠【獨立特派員】

立法院於去年年底通過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案,80歲長者及70至79歲癌症二期以上患者,無需檢附巴氏量表即可聘僱外籍看護移工。此項新制於今年8月正式上路,重症照顧家庭的聘僱焦慮感也持續上升。數十個社福團體對此表達強烈擔憂,這項看似放寬申請門檻的政策,實際上暴露了台灣長照體系的深層結構性問題,引發各界對照顧現場「弱弱相殘」困境的關注。

重症家庭淪為「被選擇者」 聘僱媒合陷入困境

重症照顧家庭在看護移工聘僱市場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弱勢處境。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透露,失智症照顧家庭在聘僱媒合現場往往是「被選擇的對象」。家屬常因失智症患者照顧難度高,只能先求有再求好,無法進一步選擇適合的看護移工。

 

修法免評的受惠對象包含兩個族群,對家有80歲以上的重症患者的家庭,卻可能在聘雇市場產生排擠現象。(圖/獨立特派員)

 

失智症者家屬鄧小姐分享其聘僱經歷時坦言,移工可能因為照顧困難而要求加薪或增加休假,甚至選擇離開。當移工在照顧過程中不斷表示疲憊並要求轉換雇主時,家屬往往面臨如何留住照顧人力的困境。基於後續照顧穩定性的考量,鄧小姐的聘僱媒合最終未能成功。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專案組長黃仁祥觀察到,工作場域中瀰漫著不安氛圍已超過半年。他透露,多位脊損傷友反應看護由於能選擇照顧較健康的長者,而向他們提出加薪要求。

 

轉換制度存在漏洞 重症優先淪為空談

儘管政府宣稱重症家庭享有優先申請權,但現行移工轉換制度的結構性問題,使得這項保障形同虛設。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陳秀蓮分析,現行制度在法規上仍限制藍領工人自由轉換雇主,移工在轉換前必須取得雇主同意。雖然外界普遍認為移工轉換雇主容易,但在法規層面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

 

移工更換雇主有嚴格的法規限制。(圖/獨立特派員)

 

然而,黃仁祥擔憂,一旦聘僱需求大幅增加,這些制約門檻及風險將大幅減弱。他指出,由於移工不願照顧重症患者,他們可能選擇消極工作,迫使雇主主動將其轉出,並持續挑選,直到找到健康或亞健康老人為止。

 

移工勞動條件惡劣 照顧現場成本考量成關鍵

看護移工雖是照顧現場的最佳選擇,但其勞動條件卻相當嚴苛。根據移工管理及運用調查統計,目前看護移工平均月薪資為2萬4千元,每天平均工時10.3小時,但實際上處於24小時待命狀態。休假方面,僅有不到6%的看護移工能以平均每週一天的頻率正常放假,超過一半的看護移工雖有假期但低於每週一天,同時仍有超過四成的看護移工完全沒有休假,主要原因為想賺取加班費,以及照顧家庭缺乏替代人力。

黃仁祥強調,現行的長照服務無法滿足24小時照顧需求。雖然有傷友嘗試聘請台籍照顧者,但一天費用約3千元起跳,並依項目逐步增加,每月看護費用將近10萬元,遠超過一般家庭負擔能力。

目前照顧家庭在聘請看護移工前,照顧角色包含家人、照服員、機構、親友以及本國幫傭,但其中高達80%的比例是由家人照顧,凸顯公部門長照資源投入不足。

 

民間仲介嘗試減緩壓力 治標不治本問題仍存

面對公部門長照問題懸而未決的現況,部分民間仲介業者嘗試以中間橋梁角色減緩照顧現場壓力。仲介業者許家畯表示,無論是國內轉換雇主或從國外引進的移工,在交付到雇主家的第一天,照顧指導老師會與翻譯人員一同進入個案家庭進行指導。

當照顧移工反應勞務過重時,仲介端會先協助盤點工作內容,同時與雇主協調進行工作調整。許家畯觀察,家屬通常能理解這種狀況,多數雇主都能盡量配合,讓移工能夠安心工作。

針對免評新制可能產生的聘僱排擠,許家畯認為應回歸移工來台目的進行分析。他指出,移工遠渡重洋離鄉背井,最優先的考量必定是希望好好工作賺錢。相較於重症照顧,單純陪伴長輩避免跌倒、陪同散步的工作薪資不會太高,在「不同工不同酬」的概念下,移工應該不會有太大異動。

 

制度性改革刻不容緩 長照問題需根本解決

新制上路以來,勞動部僅公布前兩週免評申請件數達1450件,並強調申請量仍在可控範圍內。然而,重症照顧家庭的聘僱壓力日益沉重已是不爭事實。陳秀蓮分析指出,長照高度仰賴看護移工,是飲鴆止渴的做法。她進一步建議,應該在長照資源中設定將外籍看護納入公部門政府聘僱邏輯,由公部門長照機構聘用本地及外籍居服員進行合作,透過人力分派具體解決依賴外勞的困境,才能從結構面解決問題。

在人口老化趨勢下,照顧現場的聘僱問題不僅是重症家庭面臨的困擾,更是整體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唯有透過制度性改革,建立完善的長照體系,才能真正解決當前困境,確保所有需要照顧的人都能獲得適切且有尊嚴的照護服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