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各行各業引入AI、機器人 專家籲輔導勞工提升相關能力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面臨了缺工挑戰,AI實體機器人和各種人工智慧開始在餐飲、教育等各個產業發揮了協助的作用。專家認為,政府或企業如果能輔導勞工的AI能力,反而可以開創多贏局面。

你有看過可以幫你從販賣機買東西,再搭電梯送到你房間的機器人嗎?

達明機器人培訓中心經理林俊志指出,「我們會給它很大量的一些照片,去訓練它(AI眼睛)說,到底章魚燒是不是熟的,還是烤焦的這樣子。」

凌群電腦總經理劉瑞隆說道,「我們的是尋標導航,我們就完完全全像一個銀行行員一樣。」

國際食品大展上,AI智慧應用百家爭鳴,機器人能和真人互動,不只能做飯店接待、導覽宣傳,就連醫療和教育也都難不倒他。

女媧創造行銷經理曾艾芸提及,「我們甚至是有成長跟教育的團隊,去幫他製作了一系列的,像桌遊等等這樣的部分,那其實它已經在台灣,滿多的一些像是實驗的國小或者是幼稚園,已經在做使用。」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上班族認為,在機器人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下,預估未來最容易被消失的「勞力型」工作,前5名依序是「售票員」、「客服人員」、「產線作業員」、「加油站人員」和「量販、超商店員」;而最容易被消失的「勞心型」工作依序是「翻譯人員」、「記者」、「銀行櫃檯行員」、「金融交易員」和「保險業務員」。

人力銀行人資處資深協理江錦樺表示,「政府需要幫這些失業的勞動力去做轉型,因為如果你不幫他轉型,他很難再找到下一個可能的工作機會。」

台師大科技人資系教授孫弘岳指出,「像新加坡他們提出了這個SkillsFuture,他們就會輔導每一個所有新加坡的公民,怎麼樣去進行數位化所需要的相關職能。」

究竟是協助人類緩解缺工潮,還是讓長久以來的工作與生活陷入恐慌,恐怕還需要時間與制度,共同為未來找出平衡點。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